读书笔记之九
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
存在主义受哲学家尼采的影响,先驱是克尔凯郭尔,他强调个体人的存在,认为上帝和世界之间有一条没有桥梁的鸿沟,我们必须通过信仰的方式才能跨越。教育应当是主观性和宗教的,致力于发展个体性以及个体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马丁.布克尔继承了克尔凯郭尔的思想,认为个体有能力将自己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并区分开来。一个人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这是强调个体的意义,布克尔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和追求,彼此人格平等。布克尔的思想具有进步性,个体意识被提到一定高度,师生平等的双主体教育,对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启示。
马丁.海德格尔进一步分析个体对意义世界的阐述与建构。当个体提出“我是谁”的问题的时候,个体层面存在意义巨大。
让-保罗.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没有原初的意义,因为人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没有预设任何意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到的任何意义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建构。意义的形成是个人的事情,因为世界和个体都没有预先设定意义,也没有建立存在的理由。“存在先于本质”,既然我们出生的时候确实没有预先设定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任何合适的方式设定我们自身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如果我们不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努力奋斗,就不可能做出任何改变。萨特的理论有点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个体出生时没有任何先天的标签,需要后天的努力,需要设定目标前行,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些是我们今天经常教育学生的内容。
卡尔.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为了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冒险尝试一下。教师应该寻找“人的潜能与智慧”,让学生发生自我导向的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释放潜能。我的学校办学特色设定为“发展潜能教育”,罗杰斯是导师!
存在主义者关注现代生活特征,关注焦虑,徘徊在生活的悲剧、荒谬和是非颠倒的一面,忽略了生活当中满怀希望和乐观向上的主题。认为人们应该平衡生活的天平两端,生活中的悲剧性的一面更接近人类的真实存在,个体必须面对这种处境,这才是最基本的。人类真实的存在之一是焦虑。存在主义者号召人们检视自己的私人生活,改变肤浅的信仰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人,将个体看作是世界中的独特存在。好的教育应该鼓励个体询问“我是谁”、“我的生活驶向何方”、“为什么我存在着”等问题。应当强调个体性,应当是理解我们自身,还要对生活中荒谬的一面进行认真的探索。要审视生活的沉沦与丑陋、非理性、好的一面。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多面性。
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主义者认为要改变教育态度,不要把学生看作填充、评估的对象,也不要将他们嵌入某个模子里,要将学生看成个体,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和生活中起到主动积极的作用。学校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做事情。尼尔的夏山学校成为存在主义教育的样板。强调学生的自由,自发的游戏,情感的开放表达和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可以自己制定一些规章制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环境,也可以自己设计课程、检测甚至行为准则。
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一直是我们今天教育追求的教育范式,让学生民主管理学校也是学校管理进步的标志,所以夏山学校被人们认为是“进步主义”学校。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人,应当具有强有力的信仰和责任感,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和理解,要同生活中的荒谬之处作斗争,有勇气去实现真实的个性。
存在主义提倡个体、个性,“我是谁”,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的生活驶向何方”,师生平等的双主体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要认识世界的复杂多面,人性的非理性,理解人们的焦虑多源于生活的挫折与世界的冲突,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多启发。
王保庆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