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堵在贵阳”
要总结贵阳人的生活,除了吃喝玩乐,我想堵车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上班族每个月迟到扣出好几百块,学生早上可以在车上看掉半本小说,大部分手机游戏都在路上玩通关。
每次说贵阳修1.5环修轻轨考验交通,我就想:
“贵阳的交通还需要啥考验?堵车跟更堵车有啥区别?裤衩都没了还怕抢劫?
今年贵阳上了全国城市堵车排行榜,排第八,这个消息在朋友圈传了不止三轮。我不清楚这个拥堵指数是如何计算得来的,至少从乘车体验来看,这个榜单不够客观,一线城市完全堵不过贵阳。
“贵阳为什么这么堵?”
“山地城市人口多城区面积小”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老生常谈,挠得不痛不痒,好像堵车是命运弄人。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打蛇要打七寸,盖帮贵州要谈问题就谈到根本上。
*接下来的几天将以连载形式全面的解析堵车这件事,诸位有质疑有观点都欢迎来骂。
(一)贵阳不是城,贵阳是个大农村
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贵阳是由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它不像北上广那样有厚重的都会历史,又处在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自然是艰难挣扎野蛮生长了。这个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属于堵车就怪祖先的逻辑,没有哪个城市一开始就五脏俱全,谁祖上不是个村?谁不是在一片荒芜中慢慢盖起房子修起路的?
贵阳特殊的一点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种自断经脉的方式。
这是在地图上丈量贵阳市区2.5公里长的一块区域,黄色线路是主干道,主干道之间全是大片大片的房子,白色线路就是挤在这些房子中间的小路,稀稀拉拉七绕八拐,苍蝇都飞不出去,很多走一半就断在那里。我们的城市道路是没有经脉可言的,自然处处堵塞不通。
别的所谓“堵车”的城市有这种情况吗?来看看上海:
同样是2.5公里长的一块区域,道路划分整齐,房子是填格子一样小块小块的填进去,白色线路互相贯通,可以从不同支线并入主干道。
贵阳的道路首先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城市道路,堆积式的修房子,修完一大片了才想办法怎么建点路,这就导致贵阳留下太多毒虫式的道路和居民区,相当于在养蛊,每天堵车都是各个毒虫在斗法。
先修房子还是先修路?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城市道路应该是先规划路网,做到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路,再在这些规划出来的道路之间填房子,路网形成许多小枝桠,一种葡萄串的形态。
正常的城市道路:
贵阳的路(画风突然就鬼畜了起来):
先修房再建路的做法也不是没有,普遍出现在中国农村修宅基地的时候,都是每家每户自个儿修门前那一截,一户揽一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地图上随便截一块农村区域:
红色虚线内全是房子,这些房子中间有路吗?根本没有,在一大片民房修起来以后,绕到边上修一两条路,非主干道的地方大家都只管挤在一起修房子,修成一饼粑。
这种修法我是见过的,这不就是贵阳吗?
路网之稀,令人发指,看橙色虚线圈起来的区域(圈多了眼花,就圈一部分吧)全是包围在主干道两旁的大片住宅区。
放大一个局部,大营路、新添大道和北京东路之间,红色虚线内,
大片大片挤得气都没法出的房子,
白色细线是包围在这些房子周围的支路,
看得出来根本没有经过规划,就是修完一大片之后再在边上开的路。
一饼粑式建设,跟农村有啥区别?
放大一个村,村x100=贵阳
以为自己开着车行驶在现代化都市,其实都是想多了,我们都在一个大农村里开车,堵在这个大农村的烂路上。
贵阳不是因为交通规划出了什么差错才造成今天的堵车,而是根本没有规划。
不管贵阳旧时如何,在城市化开始后,我们的交通规划一直没有步入正轨。
到2000年后兴起房地产热,干脆全盘包给开发商,大片大片的堆砌式修建居民楼,开发商承担了道路建设的职能,但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是占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修房子,做一点区块内的小路修建,几乎是半放弃路网建设。加上从苏联借鉴来的“封闭式小区”,营造一种圈地做主人的感觉,公路建设就更加谈不上了,就修点小区内仅供业主通行的小路。
公共职能滞后留给我们城市的是无尽的交通堵塞,一般缓解交通压力的做法完全是杯水车薪。想要彻底解决拥堵目前看来遥遥无期,毕竟总不能把我们的房子都炸掉开路吧。
*未完待续,请关注“盖帮贵州”微信公众号,阅读连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