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对“认知心理学”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和他的“模块记忆法”。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在米勒那个年代,也就是20世纪中期,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慢慢地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专注的方向是对心理加工过程的研究,比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而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兴起,又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比如,很多认知心理学家,受到了计算机信息加工原理的启发,将人的心理加工过程也描述为信息加工的过程。
二、“工作记忆”只能处理7个信息
而米勒也正是受到了计算机的启发,认为人的“工作记忆”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处理器,用来处理人的短时记忆,处理完后,短时记忆才会被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米勒发现,“工作记忆”对信息处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一次只能处理7个左右的信息。
这个结论有点抽象,我们可以拿一个具体的实验来说明:
1.给被试者不同个数的音调,让被试者给每个音调都配一个数字;
2.当音调的个数小于等于7个,被试者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3.当音调的个数大于7个,被试者就不能完成任务了。
三、“模块记忆法”
在7这个局限的基础上,米勒又发现,如果把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个有意义的模块,“工作记忆”就又可以处理7个模块信息了。
这么说又有点抽象,我们可以再举一个记忆超长单词的例子:
1.在英语单词中,存在一些超级长的单词,比如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这个单词,意思是奇妙的,难以置信的。
2.这个单词由33个字母组成,如果按照字母记忆,已经远远超过7个字母的极限了;
3.我们可以将这个单词,根据词根,拆分成7个模块: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4.每个模块包含了3-7个不等的字母;
5.通过记忆这7个模块,我们就能将这个单词记下来了。
四、“模块记忆法”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模块记忆法”的关键,在于模块的划分和创建。
也就是说,这些模块必须是有意义的。
比如,同样记忆这个单词,对于知道这些词根的人来说,这7个模块的词根是有意义的,他们能很轻易地对这33个字母进行划分,并通过“模块记忆法”快速记忆这个超长单词。
而对其他人来说,这7个模块的词根可能就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面对这33个字母,他们就没有能力划分。因为在他们眼中,这33个字母是没有意义关联的。
五、总结
今天我们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一些关联。
之后,我们又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家米勒对人的“工作记忆”的容量局限的研究,和他提出的用于突破容量瓶颈的“模块记忆法”。
其实,“模块记忆法”作为一种记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用到: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分段记忆11位的手机号。
比如,在背诵文章时,可以将文章拆分成小于等于7个有意义的章节,再讲章节拆分成小于等于7个句子,再将句子拆分成小于等于7个词组。就这样倒推着依次记忆,最后串联在一起,也可以更有层次、更快速地记忆了。
最后,建议大家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个“模块记忆法”,有意识地去对知识点进行拆分。
相信在不断地练习中,大家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提高自己的逻辑条理性和快速记忆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