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教育心理学中对埃里克森理论的介绍就挺迷的,因为确实感觉理论很庞大而介绍却很少,给人一种只是把有关教育的部分拿了出来,虽然更加的直接且专项,但是对整体的理解会有偏差,也容易误导,不过最后的评价挺中肯,但是有个弊端就是没有整体的介绍直接给你个结论性的评价就让人很迷惑,好在人格心理学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介绍我才明白说的是啥,我觉得把两个结合下会更好理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介绍加上教育心学的评价。以下是我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整理,也加上了自己的感受,仅仅是个人观点。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他提出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顺序依次出现的,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为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过每一个阶段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则是社会环境决定的。在此我认为之所以他说是以不变的顺序进行是因为他所遵循的遗传因素的观点也就是按照生理发育进行的划分,生理是只进不退的所以说引用到人格发展也就是按照顺序依次出现,这一点是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弗洛伊德是遵循着性驱动依照生理提出了口唇期、肛门期……所以说弗洛伊德更多的把发展落在本能上而不是一些更加不稳定的如环境的因素,不一样的是埃里克森在此基础上加了外部因素而不在一味将它看成客观难以改变的事实,因为遗传这类的东西确实你很难像环境一样变化,这也是埃里克森跟弗洛伊德不一样的地方,增加了外在因素。埃里克森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并非灾难性的事件,而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积极解决危机可以增加自我的力量相反则减弱,积极解决和消极解决并非一边倒,可以同时的存在也需要同时的存在,如果完全没有消极面,比如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的时期,如果过度发展信任感也未必是个好事,所有说二者是个对立统一体只要积极占据优势就是良性的发展。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八个阶段和弗洛伊德五个阶段划分是一致的,只不过埃里克森将其延续至人的一生,而弗洛伊德成年期就停止了,因为他认为人在五岁前人格就形成,后期只是遵循着以前的当时生活,是种延续很难改变。在此我并没有标注每个阶段的具体年龄,因为我看的两本书加上网上的资料都有些不一样,同样我也认为都是大概的划分毕竟要遵循个体差异的原则。
1. 口唇期: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埃里克森认为婴儿吃奶的经验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母亲的哺乳和拥抱是婴儿与他人的第一次重要的相互作用,如果母亲对婴儿照料总是充满爱,让婴儿的各种需要得到适时适量的满足,就能获得基本信任感,相反母亲本身就充满了焦虑无法有效地照料婴儿,则婴儿就会感到害怕、怀疑,甚至总是觉得自己处于危险中,没有人可以依靠,长大后还一直抱有不信任感的人会与人不和,孤僻退缩,封闭自己,拒绝友谊。同样信任感和不信任感可以同时存在,因为即便是再优秀的父母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表现得绝对完美,只要信任感保持良好发现占据上风,这一阶段的危机就算是得以解决,人格中就能形成一种品质--希望,此后每一阶段解决都会获得一个新品质,从而给下个阶段的解决增加力量,如果没有良好的解决也就是说不信任感占据上风,我认为依照埃里克森理论的遗传因素依据,人格发展还是会发展到下一阶段也就是你会遇到下个年龄的问题,那么重点在这里,上个阶段没有好的解决下个阶段也来了,所以就是双重问题,会增加解决的难度,对哪个阶段也没有好处,我认为都是互相影响的,走都没学好但是已经有了跑的外界需求那么就得加倍努力才能补过,再继续说希望这一品质的优点,会使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与失败,因为具有信任感的人不用害怕自己的需要能否现在就被满足,因而能够脱离眼前的局限性,放眼未来。
2. 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这时候孩子已经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并且能够利用掌握的语言跟别人说话。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很有耐心,能够体会孩子的处境,为孩子布置适当的活动空间,孩子就能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环境,相反如果父母缺乏耐心,凡事只要孩子做错就大声呵斥,或者过于保护、亲力亲为,不让孩子独立尝试,久而久之就会滋生羞耻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而且也不敢有所作为。当羞耻感超过信任感,便会导致对人和对事的怀疑,觉得自己并不是独立的,而对别人充满敌意,再此我认为每个阶段所获得的品质或者危机的解决并不是完全的能够帮助后一阶段顺利通过,一个需要看你前一阶段积极消极态度的比例程度,虽然发展了信任感但是程度不够,对下一阶段的力量可能会有所减弱,而且还要看此阶段的危机处理情况是不是处理的好,消极程度也会影响上一阶段的品质,这个阶段的解决会产生一种坚决实践自由、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决心,即意志。
3. 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感
这个阶段儿童已经能走、能跳、能跑,他们的活动更灵巧,语言更流畅,思维更丰富,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父母应积极地给予儿童表达自己的机会,小心地保护孩子可贵的求知欲,给他充分的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同时也为他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看护,以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和打击,这样儿童会勇于尝试,去学习去实践,从而获得主动感,如果父母不能体会孩子的需要,不但不愿意回答他们的"为什么",甚至还轻蔑挖苦的态度对待,嘲笑孩子的想法是荒谬幼稚的,那么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并且每当回想起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会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如果主动自发超越了罪恶感,就能获得又一个适应性的自我品质,决心。这是一种敢于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惩罚,也能坚持不放弃。
4. 潜伏期:勤奋--自卑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需要认真的学习,接受一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学业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果儿童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获得老师和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明白勤奋的结果将会是成功和奖励,他们就会把兴趣由玩耍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去追求在圆满完成工作后的愉悦,由此产生勤奋感,想到如果老师一味打压儿童的信心或者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不闻不问,又或者对他们期望过高,致使他们压力过大,则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另外还需注意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勤奋感过度发展,导致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甚至把生活等同于工作,指使他们成人后沦为工作的奴隶,只知服从不会思考,因此这个阶段要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把他们训练成读书机器。勤奋感占据优势的儿童能发展出"胜任"的品质,能够在工作中灵巧运用自己才智和技巧。
5. 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把前面四个阶段不断变化的经历和体验统整起来,我认为前面几个阶段是否发现良好在这个阶段就会凸显出来,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如果前面的危机解决的好那么这个阶段的同一性就会比较容易建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充满信心地向着目标前进,如果这个一个青少年,有些不幸的童年,困苦的环境,不明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应该扮演哪个角色,就会陷入混淆不明的状态,埃里克森称为"角色混乱"。被严重困扰的青少年会感到孤独,好似迷失了方向,作为补偿我认为会例如拉帮结派通过在那里获得一个角色来寻求归属感,还有一些年轻人,由于从别人听到的都是些不好的评语,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自己那么不堪,于是采取投射的方式将缺点归到别人身上,这是埃里克森称的"消极认同"。寻找自己不容易,但是如果成功,人格就会出现"忠诚"这种新的自我品质,它是形成连续不断的同一性的基础,其本质是对真理、对同伴的一种确认和坚持。
6. 青年期:亲密--疏离
青少年步入社会,拥有自己的工作,社会角色使他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刚刚获得同一性也将面临考验,为了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必须牺牲自己一部分同一性,从而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如果个体之前获得的同一性足够牢固,反而能够享受由此带来的亲密感,不用害怕失去自我的风险。拥有亲密感的人愿意主动亲近别人,与人合作,寻找友谊,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相信自己终会被对方所接纳,相反如果没有获得同一性,或者只拥有浅薄而脆弱的同一性,则会不愿意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退回自己小圈子当中,陷入孤独,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可以甘苦与共,所以只能维系一些泛泛之交,或者通过一些杂乱关系来变相满足需求。亲密感如果超越了疏离感,随之会发展出"爱"这种心理品质,爱能够克服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分离,建立相互奉献的精神,不断促进对方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埃里克森称重要的理论核心就是同一性,虽然在这里归入了某个阶段的发展需求但是它的外延不只有这些,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在人格发展阶段上的应用,不能简单认为同一性就不过如此。
7. 成年期:生产--迟滞
这个阶段青年成了父母,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希望把幸福充实的生活传递给下一代,为孩子们创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埃里克森认为这就是具备了生产力,生产就是具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不一定是要有子孙,它的包摄性更广。与生产相对的是迟滞,迟滞感源于无所事事和枯燥乏味的生活,这种人极度自我中心,总是优先考虑自我,可是又无法利用能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意志消沉,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在这个阶段我认为最好的例子是中年危机,尤其是男性在此阶段的特征,一部分人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家庭工作相对稳定,即将要步入退休生活,开始产生对生活意义的探索。生产战胜迟滞会产生"关心"这一品质,表现在对他人的照顾,以及和他人共享知识与经验,能够给人温暖和爱,而且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
8. 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都发展顺利,则在这个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觉得大部分的经历还比较满意,事业有些小成就,家庭还算幸福,对人类也做了一些贡献,虽然谈不上流芳百世,但也相当的充实,有意义,没有太多后悔和遗憾,就能获得完满统整的感觉,相反如果,经历了许多挫折,在回忆过去知识看到一连串的不幸,感觉自己一事无成,不仅对社会贡献有限,自己收获也相当不堪,这时就会陷入失望之中,因此他们会非常害怕死亡,最后只能带着沉重的悲伤和恐惧走向生命的重点。如果自我统整胜过失望,他就能具有"智慧"这是一种直面生活和死亡的超脱态度。
在人格心理学中还举了三个人的例子都是再讲少年成名,那么很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有什么关系呢,就是在说如果跳跃了某个阶段的发展会存在危险,因为此阶段没有解决的问题会带到下个阶段,从而也会增加难度,要我的理解就是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但是依靠于自我的力量可以使得它扭转,不过需要很大努力才能够弥补,卡普里亚蒂13岁时以网球神童形象惊艳世界,不过只坚持到17岁因偷窃和非法藏毒,逐渐在网坛销声匿迹,而过了8年25岁的她又给世界一个惊喜,不但连续拿下多个职业巡回赛冠军,而且获得劳伦斯全球最佳女运动员,由此给我的感觉就是过早的成名相当于跨区发展,当你发展你没有承受那个阶段所带来的压力或者不适应那个环境时就会垮掉,需要沉下心来弥补没有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