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去乡下,又见到一个老人,大概六十多岁了,带着两个孙子,我问他,您儿子呢,家里还有什么人,老人说,儿子去远方打工了,把孩子留在家里,因为职业习惯,我第一时间的反应便是,这又是一户留守儿童家庭,家里的年轻人常年都在外打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老人在家,不仅要收拾农作物,养点牲畜,还要照顾两个小孙子,很不容易。
从小孩上学的地方到家里,大约有10公里路,今天因为开车,所以正好捎上他们一程,否则他们可能需要走1个小时才能回到家。
我脑海里想起了很多自媒体人说到的,宁可用钱换时间,也不会用时间换钱的概念,可眼前的这个老人,在最普通的点滴生活里,依然还是在做着用时间换钱的事情,倘若老人每天接送孩子都用摩托车或者乘车,那么一年的开销肯定不小,所以只能这样啦,花费有限生命力的时间,来节约一些钱。
根据老人的描述,家里的基本生活来源主要靠养殖,一头猪,几只羊,再加上一些山上的农作物,这就是一家人的生活了,老人家的经济状况还算稍微好点,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基本能够支撑家里的一些小开销,在山上,人们还是农耕模式的生活,各种生活用品都是靠自给自足,最多去附近的集镇上赶场采购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或者就是把牛羊养卖给那些饭馆,在跟老人的交谈中得知,老人准备在政府的资助下无息贷款几万块钱安装一套光伏发电设备,为家里增加点收入,我问老人,这个项目安装完毕,估计多长时间能够回本,老人说,至少七年吧,我说,这么长周期的等待,划算不?,老人说,嗨,还不是为儿子作投资嘛,老人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沉思。
02
都说养儿为防老,但也有一句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与子女之间, 永远都处于一种哺育、反哺的循环中,我以为,无所谓欠与还的概念,老人为把儿子养育成人,儿子一方面通过外出打工为老人养老,另一方面,老人又为儿子照顾孙子,为儿子的未来攒下一些小的产业,在有生之年里,等儿子的儿子长大后,又会去孝敬老人和老人的儿子,就这样,亲情永远会处于一种交织状态,在这种交织状态传递的过程中,顺带的,也在传递一种孝道,随着时间的久远,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见过很多种家庭,一种是老人什么都不管,甚至连钱都不管,只要有吃有喝就行,反正人老了,就应该享尽天伦之类,家里任何大事小情都跟我无关,自己身体好就是最好的,这种老人,属于放权型老人,活得悠然自得,另外一种,恰恰相反,就是把什么都攥在手上,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想管,都已经七老八十了,还在为家里的各种琐事忧心忡忡,这种老人,有的时候会很累,甚至会影响到身体。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人老了,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重要,为何还去操心呢,后者老人是自找罪受,其实如果深究这个问题会发现,后者老人是一种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这种安全感可能会跟生存有关,自己的生存,下一代的生存, 甚至,下下一代的生存,缺乏安全感有可能是先天带来的,比如小的时候挨过饿,受过骗,也有可能是后天的,比如儿女在自我生存上不是那么给力。
03
养育这件事,有时候很奇怪,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传承很重要,比如上一代在年轻的时候过于溺爱下一代或者过于放任下一代都可能会导致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冷漠,我见过很多家里,老人在年轻的时候重男轻女,为了生个儿子,那是费了老大功夫,最后终于在不惑之年生下儿子,由于疏于对女儿的关爱,过度溺爱儿子,结果,儿子因为被溺爱变坏了,成人之后因为老人已经无法继续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最后抛弃老人,老人只好求助女儿,可女儿因为老人之前没有对女儿足够重视,也不想管老人,最终老人却成了孤寡老人,如果抛开对这双儿女的优先谴责,或许这就是老人年轻时候种下的恶果吧。
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且复杂的工程,生养生养,养有时候比生还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