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才。——醒世格言
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才。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假如你拥有大地,你就成为一个农民;假如你拥有羊群,你就成为一个牧人;假如你拥有厂房,你就成为一个企业家;假如你拥有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选择的机会,那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富翁。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富翁,你就需要抓住身边稍纵即逝的机会。然而机会却只照顾那些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毕竟“勤奋出天才,勤奋出知识,勤奋出智慧,勤奋创造机遇”.
一个人有天赋固然重要,但最可贵的还是勤奋。勤能补拙,勤奋是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看看清朝著名学者章学诚的故事:
章学诚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差,身体也很瘦弱。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时,父母送他到私塾念书,别的孩子念书背书,很快就能滚瓜烂熟;而章学诚读书,却感到万分吃力,一天的时间也读不熟几个字。
每天放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章学诚却还在一遍一遍地复习当天的功课。
父亲看到儿子学习那么吃力,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亲戚朋友们看到章学诚都叹息地说:“这个孩子天生智力差,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每次章学诚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都特别难过。
但章学诚却不灰心不丧气,每天坚持读书。有一天,他读了一本叫《礼记》的书,上面有一段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是说,别人学一次就能学会了的东西,自己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能学会了的东西,自己学它一千次。如果真能坚持这样做,再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强大起来。
章学诚觉得这几句话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并决定要像书上说的这样做,比别人用更多的时间,勤学苦读,从而使自己聪明强大起来。从那以后,他学习更加刻苦了。
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章学诚不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智力也逐渐有了增强,而且还摸索出了一套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课余时间里,他读了许多古代著名思想家的作品,而且在读书时力求做到脑勤手勤,后来,他写了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学著作《文史通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很简单:勤能补拙是良训。同样的还有郭沫若的经历: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但很少有人知道,巨大成绩的背后是他的勤奋刻苦。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即使到了晚年,他年近八十,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视力减退,他仍然坚持自己书写。
可见,才能来自于勤奋。一个人光有天赋,但是他不努力,不能充分利用聪明才智,最终是成不了才的,就像妇孺皆知的方仲永一样,少时空有天赋而不努力,最终成人后与普通人没有两样。
相反,即使你资质差一点,只要肯努力去干,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地做下去,不怕挫折,你就会有希望,最终也会有所成就。
我国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说过:“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其实他说的一点不假。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长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不肯收他。
然而,天资欠缺不但没有使梅兰芳灰心、气馁,反而促使他变得更加勤奋了。他喂鸽子,每天仰望着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梅兰芳的眼睛终于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
可见,勤奋是风帆,使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勤奋是后盾,使人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踏得稳,走得实;勤奋是海边的灯塔,照亮你成功的道路。
勤能补拙是良训,才能来自于勤奋。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当然这里说的勤奋不是低头盲干,而是实干加巧干,即:勤劳而智慧的你,才能创造成功的机遇。也就是说,好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