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刘未鹏的《暗时间》,从新认识了“时间投入”这个词。一直以来都在听10000小时理论,一万小时掌握一种技能。所以自己做起事情来也都是卡着表开始做,每天记录完时间后就算着自己还离一万小时还有多远,离成为专家还要多久时间。事实上,这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忽略了在投入时间中的效率问题。
很明显,相同体积的铅球比海绵更重。同样的,同样花费一万小时,效率更高,更专注的人,掌握技能比那些随随便便计时,只为完成任务的人效果更好。就像刘未鹏说的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装的沙子总量大致相当,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较细,有的沙漏颈部较粗。
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即使沙子总量一样,也能拥有更长的生命。
而想要细细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则要更专注于当下的思考。同样阅读一本书,泛泛的翻过,过影无痕,即便读过也不会留下多深刻的印象,如雁过寒潭,风来疏竹。而思考,深入的理解领会,贯通,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这是一个融入和碰撞的过程,或者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巩固,或着在摩擦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打开一个新世界。在沙上作画和在石壁上作画,势必后者更深刻。
专注,把思考之事放在心上。阅读时想,吃饭时想,喝水时想,走路时也在想,这样无形中就比别人多出来更多的思考时间,更深入的思考,更有内涵。这也是有时候你看别人明明跟你一样一天24小时,结果就是比你产出更多,同产出做的更好的原因。
效率不够,做事不够专注确实是很多人一直以来忽视的问题。虽然每天都有投入时间,但大多时候时间的密度并不够,随随便便的读完书,应付了事,这对自己不负责任。即便一万小时掌握技艺也会差很多。看到别人随手写下丰饶的文字,以为他生来便是如此,实则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那是厚积之后的薄发,修炼到一定境界后,自然而然呈现的状态。人的一生就好像用锤子在一块大石头上雕刻你自己,一锤子一锤子下去,你手底下塑造的你自己渐渐显形,刻出的你清晰与否,取决于你下手的力度。有的人活完一生自己雕刻的形象棱角分明,而有的人还是模糊一片,还可能只是一块没刻过多少下的大石头。
一万小时掌握一种技艺,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一万小时,而是一个专注思考领会贯通的十万小时。唯有把所做之事心心念念放在心上,日日思索,专于此道,不断的扩展加深加厚,如此一万小时,才切切实实显得货真价实。像卖油翁手中未沾半滴菜油的铜钱,像包茶师父烂而不散的茶包。技艺的练就存在于每一刻的专注与认真,存在于一双长时间打磨长满老茧的手。
思考的比别人更多,在无形中也比别人活的更久。这是一个需要培养锻炼的习惯,思考的习惯。专注于所思所想的习惯,每天加以重复,在时间的累积下将产生无可估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