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学习期间,彩琴老师一共上了三节观摩课,第一节是七下第二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Section A,听说课;第二节课是八下 Unit8 A Country Music Has changed Her Life Forever 阅读课;第三节是八下Unit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 阅读课。三节课都来自于人教版(Go For It)。我一直教的是科普版仁爱英语,对于人教版教材,没有仔细研读,知之甚少,学习期间稍作了解,弥补缺失。
我想起七月初在新县首府实验学校蹭的那节课,彩琴老师授课内容是科普版初中英语教材,仁爱英语八上Unit 3 Topic 3 Section C 《The Little Match Girl》,她把这一课学习目标定为“Reading based grammar learning”。这一课,我自己教过,也听过几个优秀老师的公开课,所以有了更深的认知。老师以问题”What were you doing this time yesterday?”与学生互动,直接导入本节课重点,接着问“Were you smiling when you read the article?”引领孩子唤醒回忆,评价课文,再以“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was copying PPT?”把语法与生活无缝链接,“Think and write”。接着是两个活动:
Task 1, Read, Underline, Copy--Read the story silently and underline “was/ were doing”,then copy them into your notebook. Task 2, Share, Mark,Tell --Share your copying, mark the mistakes,tell your understanding.
通过“分享,互动,感知”,让学生感受过去进行时的四个特点,“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真实自然。”再用一个“组词成句”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过去进行时带来的不同效果,最后是三选一的作业布置,紧贴课本,操作性强。
这是彩琴老师在我心中封神的一节课,也是“不正经”的一节课。在课堂上,老师旁征博引,诙谐幽默,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文本世界,使我们如浴甘露,同时感受到英语课的快乐和语言本身的美,我傻傻的笑了40分钟。
当我静下来的时候,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重新解读教学,认识自己,原本许多模糊的东西慢慢变得清晰。在我的教学中,教学理念亟待升华,教学设计有待优化。
首先,课堂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为课堂进度的唯一标准,不为追赶进度拉着学生奔跑,只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是否推进教学进度的唯一依据,切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彩琴老师三节课配课的是三个不同的班级,她每节课前都会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做好分析,以此确定学习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评价。如她的第一节课,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设计如下环节:先由学生完成对本节课所处的单元整体认知,接着进行活动“词语分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本节课的单词、词组分类,遇见不同的分类share 到黑板上,并引导学生阐述分类依据。由于配课学生较为拘谨,耗费时间有些长,老师并不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一直在等待学生思考并形成思路。《 The Little Match Girl》的活动设计是基于学习者实际学情——八升九的学生,课文已经学过。老师对学习内容做出调整,设计了开头的对话。此外,针对过去进行时作用分析的环节也存在较长时间的等待。这些与我自以为是的“高效课堂”截然不同,以后的课堂上,我需要适当的慢下来,等一等正在思考的孩子。
其次,注重语用,语言本身的功能,尤其是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而非碎片化的词汇,短语,语法教学。彩琴老师以表达It’s going to rain为例,她声情并茂的预设三种语境。语境一:乌云密布,即将下雨,她没事可干打算出门遛弯,她的老先生正在看电视,抬起头,透过老花镜看向她说“It’s going to rain”,可能意在告诉她“不要出门,小心淋雨”。语境二:同样乌云密布,她的女儿抱着小外孙即将出门玩耍,老爷子不开心的一吼,可能就是在说“不要淋到孩子”。 语境三:她在外面晒着被褥,眼看下雨,她对老先生使个眼色,再来一句“It’s going to rain”言外之意就是“快收被子”。这就告诉我们,“One form ca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ntexts.”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言外之意,同一个句子因为语境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同样,“One meaning can be achieved i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contexts.”英语语言的意义除了句子表面的意思之外也有话外之音,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要了解使用者的意图和情感态度。
再次,在教学设计环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过程设计等,还要注重“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模式下的情景教学的预设”,让教材上的对话都变得合情合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彩琴老师讲到,第一节课对话中Interviewer and Scott之间的对话,除了学习对话内容,我们还要去思考为什么要有这一次采访?科普版英语七下Unit 5 Kangkang 与Jane and Helan之间的对话,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备课时,除了关注对话本身还应当去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何人何地、出于何原因、用何方式、谈论何话题、结果如何、感受如何?” ,针对文中“Do you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还应当去考虑“七年级的孩子年龄是?中国的交通法是如何规定的?英国又是怎样?”去追溯文本背后的文化知识。英语学科的课程总目标中提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学科要发展的核心素养。”英语课程中的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促进他们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跨文化沟通。
第四,敢于怀疑教材,对教材进行切割重组,让知识与生活发生化学反应,一切始于生活,终于生活。例如彩琴老师分析仁爱英语七下Unit 5 Topic2 SectionD Project 中“Work with your partner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llowing two pictures”因为图片一目了然,任务本身不具备思考性和挑战性,于是修改为“认真观察校园生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并在该活动展开期间,把它介绍给大家。可以像这样开始,Hello, boys and girls! I’m the school reporter. I’m standing on the playground, sharing with you the spring cleaning …”既贴近生活,又合情合理,激发学生思考。在《 The Little Match Girl》这一课上也对教材做出适当筛选,只抓住一个点——过去进行时,深挖掘,广延展,侧重过去进行时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学生动手训练达到“培养观察力,提升想象力,促语言组织力,助逻辑表达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常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紧跟教材,生怕漏掉一个考点,忘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而我的问题是,我想整合教材,无奈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掌控预设之外的突发状况,导致无从下手,我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漫长的时间。
第五,作业的布置具备“可操作性,可达成性和可检测性”,量少,完成并分享自己思维的东西而不是老师教给的东西。例如,第一节课的作业是整理调查稿,“Put your survey about the daily routines into a bar chart.”对比自己和小组成员的作息时间安排,并尝试优化;第二节课的作业是在梳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Share your story in about 50 words”;第三节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Let’s learn to relax together”;最后一节是关于过去进行时的三选一作业。四个看似完全不同的作业,重点都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最后,彩琴老师非常注重细节,她对每个孩子都亲切的称呼“宝贝”,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总是耐心的俯下身,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上。你能看到,她的眼里流漏出的是满满的爱意,甚至对于成年的我们,她也是这么称呼,我竟忍不住笑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成功的交流化课堂为学习的娱乐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的课堂总能事半功倍。
四天的学习(24号导师已离开书院)结束,彩琴老师给我留言:“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回城路上,我幻想着如果自己能成为这样幽默风趣而又博学有爱的老师,那将是多么美好!我知道,成长之路漫漫,而我,唯有奋斗不止,才能走向更好的自己。
安藤忠雄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我一直待在自卑的角落里“凝望光明”,接下来,是不是该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向着“神”的方向“奋力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