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
最奢侈,亦最伟大的,
莫过于按自己的意愿,
淋漓尽致地度过一生。
^_^^_^第一次有写这个系列的想法,源于常常会想起大学一位英语老师说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谁如果可以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我就佩服她”。
已经忘了最初听到时是什么感觉,但是十五年来,它会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坚定这个真理的存在。
当我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当时读大学的年份,发现竟然已经是十五这个数字的时候,有点诧异,又重新用上学与工作时间的加和来算,准确无误。这个插入的不在构思范围的题外段,让我瞬间感觉到恐慌 ,十五年看起来如此漫长,它竟然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已经过去,等到多少年后再回想,看着数字在变大,不知会作何感想。
1
回到正题,当我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不由想起了那句话,想起了那个美丽优雅的英语老师。想起我曾经在一个暑假看她挺着大肚子,坐在学校的操场上幸福的看着她打篮球的先生。
然后在我上研二的时候,突然有一天看到班级群里,有人说她跳楼了,穿着睡衣。一向那么注重外表的她穿着睡衣结束自己的生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无从知晓。现在算来,那个时候,她的孩子才两三岁。
我不知道她当时在说那句话的时候是否已感觉到生活的无奈。但是当时那个听她说这句话的懵懂的大一女孩,却明白她是无法按照她的意愿去生活的,虽然她不知道自己的意愿到底是什么,是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不用首先对比价格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可以随时背着包出去旅行。但一定不是为了省2元的车费顶着太阳步行一个多小时去带家教,一定不是为了考试拿奖学金,每天喝六杯速冲咖啡提神从早八点在自习室学到晚十点。
生而为人,注定是不自由的,这个话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又有一种透着无奈的不轻松。
上午妈妈群不知道谁提到什么话题,引得一位妈妈说起了她的身世:她们姐妹三人,她从生下来就不受母亲喜欢,幸好父亲对她很好,但是他却在她5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母亲带着妹妹改嫁,大姐被留给了奶奶,她被送给了姑姑,过了几个月,她由于跟姑姑不亲,被送还给母亲,继父供她们2个读完了大学,现在的问题是大姐对她们一直怀恨在心。
大家都感慨她的不易,有一个妈妈却质问:你们难道不应该怪你们的母亲吗?今天的一切都是她造成的,既然生了为什么不养,养不起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虽然道理不错,其他妈妈却觉得不可思议,在那个年代,能养活一个是一个,自己的孩子谁不心疼,难道都要饿死吗?我偶尔看到她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想表达自己对质问妈妈的反对,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委婉组织语言,而不伤害到她,最终也没说一句。
那位母亲因为贫穷或其他限制了她公平对待孩子的自由,导致最终家庭矛盾延伸;而我,因为道德情感的约束,不想伤害任何人,无法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我的思维顺着我的笔尖无障碍的写完上半部分,却不知如何进行下去,如何有逻辑的去书写,或者说没有思维好,但脑海中对于这个话题却似乎有千言万语。
所以只能随心所欲的去敲,跟着心。
2
对于贫穷,我有深刻的经历,同样对由贫穷限制的物质自由亦有无数的体验一样。
在很小的时候,每次过年母亲带着买衣服,都是要买四季可以穿的;
出去逛街吃东西的时候,我都选择最便宜的;
慢慢长大上学,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兼职;
工作后又努力的攒钱买房,只为了下一代不再跟着我们飘流;
孩子出生,更努力的挣钱养娃育娃。
流水帐般写下这些肤浅的文字,有一种放羊娃故事的风格,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无力而无奈。
其实那个小女孩很想穿漂亮的衣服,很想吃加肉加菜的凉皮,而不是最便宜的;
其实上学的时候,如果她背负的父母对他的期望的压力没那么大,也许考试会发挥的更好;
其实上大学她很羡慕那些青春靓丽的大学生活而不是灰头土脸的忙碌;
其实她没想着买房,只是已经为了生计频繁的搬家让她心生厌倦;
其实她不想她的孩子从这么小就要开启学习模式,只是当她把他千辛万苦转入不用学传统文化的蒙氏学校,然后看到他原来的同学学了多少字,会唱了多少歌,她还是在怀疑自己的决定。
其实的其实,比起小时候,她已经有了自己更多的决策权,不管物质还是思想。但她依然跳不出根深蒂固存在于脑海中的种种设限。这种设限,从某种程度上让她一度找不到自我。
物质自由,限制精神自由,从而影响其他,似乎源远流长。混迹于一群科研牛群中,经常会听她们说,国外做科研的几乎都是家境丰盈的,因为他们不会担心经费,也不会想着个人名利,而国内,大量的学者紧跟时代,紧跟政策,只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忘了初衷。而这个,从根本上限制了个人的兴趣,兴趣这个东西的力量是很巨大的,它直接与热情和创新挂钩。
3
而另一种精神自由,一种平凡普通的自由,就是你生而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常常会有人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怎么怎么样,也有人说,要不是因为父母年事已高,怎么怎么的。
而我常常想,人为何会痛苦,皆是因为情,我所说的情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上面的责任。因为亲情:你会为父母儿女的情绪所控制,因为友情,你会为朋友间的矛盾而担忧,因为爱情,你会要死要活。
如果没有这几样东西,人会不会轻松一点,做决定时不会再瞻前顾后,我没尝试过。
只是常常会想起几个月前那段艰难的日子,工作一无进展,家里鸡飞狗跳,自己一事无成,缺点毛病一堆堆,对自己讨厌的不行,觉得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因为没有为部门创造价值,因为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还要父母跟着受累。
每天如行尸走肉般上班下班,坐在办公室魂不守舍,目光呆滞,不想说话不想干任何事情。回到家里看到什么都是各种撕心裂肺的乱吼。然后想到自己这个状态,会严重影响到孩子,又各种焦虑。
所幸,我有很强的求生欲,更有一群好朋友,找人打电话倾诉也行,发泄也是,电话那头都是静静地听着,一个一直在研究心理健康的朋友只是问了一句“你爱你自己吗?”让我泪流满面。
后来,我花了超出自己心理承受范围的“巨资”上了2天的心理课。那里的环境很舒服,那里的同学都很温暖,那里的老师很专业。听着每个人的案例,剖析自己的问题,原来,当你愿意摊开心扉,大家都是一样的。
所有所有的根源,是你不懂爱自己,从来没有爱过自己。
你苦恼父母的吵架,焦虑父亲的健康,烦躁孩子的性格,担心妹妹的生活。从小到大,时时刻刻,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感受过自己的感受,那些你想象出来的未发生的或其他人的生活,让你无力让你累,因为你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去改变这些。
而从另一方面,你会怨恨这些东西限制了你的自由。其实只是你无意识的让自己置于这个漩涡,充当救世主,你真正要救的是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无需控制他们。虽然你常常说不是真的想控制谁,只是为了一切更有序发展朝向更好。但是你的有心无力会让你的情绪传递,继而让对方更无力展示他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带父母去银行办理业务,2个人同时在不同的窗口,最先我是引导父亲怎么一步步按照要求操作,最后环节,其他人不能参与,然后从设密码,签字,母亲那边我都没过去。最终结果,却发现母亲一个人独自操作的很完美,而一向在这方面比母亲灵活的父亲,倒是在我的协助下,有点混乱。
那一次的经验,让我一直记忆犹新,又震撼反思。不管干什么,为了让他们因为第一次尝试不要有心理负担,每次都几乎都差画好图说明。而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自己的想法意愿,我的所谓的让对方好,只是一次次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发展。同样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4
爱的极致是放手,是看着你爱的人吃苦,吃苦不是必需的,只是为了以后不必再受苦。你只要让他们知道你一直爱他们陪伴他们即可。
因为你的父母兄妹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管幸福与否,都有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你所看到的表象。某些时候,你扮演的拯救者的角色,却终有可能转化为加害者。
因为你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这一生,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爱自己,原谅接纳那个让自己痛苦的自己。你不会爱自己,是因为幼小的你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不是你的父母不爱你,而是在那个年代,他们每天想着如何生计,没有时间精力去表达爱或者他们也没有学会。
而我曾经问朋友如何才算爱自己:她说你可以先做到想吃什么就去吃,想做什么就去做。我思索了好久,总觉得哪里不对。物质的满足很容易,而精神层面的似乎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
上课的老师说爱自己就是学会用心而不是脑做决定,我扳着手指反应了半天心和脑的区别。然后我用脑去寻思消化:假如你想做一件事,但是你的大脑经过理性分析它的风险,最终没有做,那这个没有考虑心用大脑做出来的决定就不是爱自己。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所谓的爱满自溢,如果你都不爱自己,如何能感受到别人对你的爱,只有当你学会了爱自己,你才会正确的爱别人。你才会明白你就是你,宇宙中唯一的你,别人无法左右你,你也无需控制别人。
所以,自由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存在,那就是爱自己。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只是在顺着写下来的时候才理出来的头绪,最初下笔的时候只有前半部分的内容,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结尾。
不知可否理解为当你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先手拨开芦苇走起来,走着走着,边形成了一条路,走到最后,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不知道所谓的自由即是爱自己的观点是否妥当,仅代表自己。
而上面关于爱的书写,仅是皮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