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是一个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方,时令瓜果、鸡鸭鱼肉,只要你能想到的,必然可以找到最新鲜的。绿油油、红通通、金灿灿,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底色都能在此找到出处。
小时候不喜欢逛菜场,嘈杂、脏乱,深一脚浅一脚就把白球鞋踩脏了,路过水产肉类的地方就能溅起一身泥,特别是看到杀鸡宰鸭破鱼的血腥场面以及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各种交糅气味不免心中一紧。
自从离开家之后,或是出于省钱或是出于健康的目的,开始自己买菜颠勺了,一开始喜欢在超市买菜,后来觉得不新鲜,于是爱上了菜场。
在荷兰读书的那年,每周四早晨的集市,我几乎是没有错过。每次,我都会带着一个大袋子,零钱袋里装着一大把硬币,叮叮当当地跑去大采购。荷兰没有每天固定卖菜的菜场,除了超市之外,只有每周四和周六的 open market有和中国一样热火朝天的菜市场。荷兰大叔大婶精气神饱满地喊着商品的价格,各种蔬菜水果大部分都在1欧元一斤以内,特别难忘的是那才2-3欧又大又甜的车厘子。偶尔也能看见扎着两个辫子的小姑娘在房车一样的摊位上卖着诱人的芝士,她们会热情地招呼你尝尝,每次我都要凑上去吃上一口,看着从偌大的一块上切出小条状cheese,着实令人垂涎。芝士不便宜,我也只是每次在超市打特价的时候买,特别喜欢气味浓烈的blue cheese,可以当零食不用就着任何东西直接干吃。每次买土豆最好玩了,都是一口气五斤十斤的卖,荷兰人吃土豆就像我们吃大米一样,第一次买了一个十斤装的土豆,吃着吃着就开始发芽了。
当年纯属是为了省钱才自己开火,所以也不管卡路里,就着菜谱,油盐酱料一样不少,自然是鲜美口感棒。荷兰人不吃凤爪和猪蹄,所以这东西格外便宜,记得一根大猪蹄只要5分欧元。小火慢炖做红烧猪蹄,十里飘香。不论什么小炒,都会先煸一下花椒、大蒜、辣椒,经常能把希腊小妹妹呛出屋来,大喊“spicy, spicy"。水产品最爱三文鱼,也是不需要任何酱料,生吃就能有大快朵颐之感。第一次认识牛油果,第一口简直无法下咽,后来研究了一下吃法,拌酱油能吃出生鱼片的感觉,或者拌白砂糖,白砂糖一定要是颗粒饱满的,能嚼出呲呲声的口感最佳。球形小甘蓝,长得特别可爱饱满,略带一丝苦涩,苦后的回甘香甜也沁人心脾,回国之后再也没有吃过了。
回来之后,工作了,每天在外面吃。油腻、重口味,每吨吃完,都感觉渴的不行。碰上自己下定了决心要减肥,于是又重新踏上了去菜场的征程。这一次,心心念念想着减肥,各种调料也都不敢用了,蒸和煮成了我处理食物的主要方式。所以呢,荤菜就变成了蒸鱼和煮鱼头,主食就变成了杂粮粥和煮红薯,蔬菜也是等水开了烫一烫就夹起来,除了荤菜放点盐撒点胡椒外,其他的连盐我都懒得放了。新鲜的香菇真是提鲜的最佳食材,随便煮一煮,都是香气四溢,口感饱满Q弹。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鸡蛋也成了我晚餐的首选,吃蛋白丢蛋黄,每次一板30个鸡蛋,买回来后一个个摆在冰箱里的时候总想起那句话“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生怕自己失手打破让鸡蛋既完不成变成生命也当不了食物的使命。现在的我口味变得愈发清淡,食材本身的鲜甜也逐渐凸显出来。以前的香料加的过多,掩盖了原本的味道,味觉也会因为重口味的刺激而更加麻木,因此需要更强的调料才能酣畅。
在菜场,挑菜的时候,瓜果的纹理可见,粗糙平滑质感可触,芬芳也是放在鼻下就能闻到,感觉特别真实和踏实。有一次周末下大雨,我就没有出门去菜场,而是在APP上挑了一些,一个小时就送到了,虽然菜很新鲜,但是和在菜场自己亲自挑选的感觉比起来,恍然中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菜场这个市井之地的人情味也是别具一番风味。每个摊主都各具特色,有特别热心的大姐,对每位顾客迎来送往热情招待,还时不时告诉你这个菜最好的做法。也有上了年纪的大爷,口里吐着氤氲的烟圈、沉吟低头、仿佛在思考往事,你挑好了让他称秤结账,他才晃过神来,很是沧桑,这时我老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打扰了大爷的好梦。还有锱铢必较的大婶,“两毛钱不找了拿两颗葱把?”,“不行,只能拿一颗”,神情严肃,嘴里还要叽叽咕咕挤兑一番。也有小朋友帮着父母来看着摊子,腼腆的孩子会给客人递塑料袋然后结账的时候喊父母来收钱,胆大一些的就直接全程独立完成。
信息时代的滚滚浪潮让很多东西消失了,但是,对菜场来说,仅仅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吧,其他的最朴素的特质还依旧保留着,也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它原本的样子,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就好了,也算是为都市生活保留一小块净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