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我太忙了,但是读了著名拖延心理学研究者皮尔斯•斯蒂尔的《拖延心理学》,我才明白了真正的原因。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扰,总是设定计划,却从来不去实行,或者实施一两天后,被各种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晚上临睡前躺在床上,告诉自己刷十分钟手机后立马睡觉,结果却是刷不完的微博,看不完的娱乐八卦;上课的时候总是时不时拿出手机看一下,有没有人给你发消息;每天被琐事包围着,却还是逛街喝奶茶,明知道不该这样做,但仍旧拖延着,不去行动。如果有,那就对了,说明我们都是拖延症患者,每天都挣扎在拖还是不拖的矛盾当中,陷入死循环,痛苦不已。对于每一次的拖延来说,不算什么,影响不大,然而随着时间的积累,一旦合在一起,它们就会一点一点蚕食你的幸福生活,让你的幸福感下降。
没读这本书之前,在我看来,拖延就等于推迟,看完以后才明白,心理学中,拖延并不是泛指一般性的推迟,而是特指一类非理性的推迟行为——明知拖下去会越来越糟糕,可是心甘情愿的拖拖拉拉。
别把事情拖到明天,你可以拖到后天嘛!
皮尔斯•斯蒂尔说:“绝对不会有任何人比大学生还要拖了,他们平均每天花掉三分之一的时间拖延,拖延是迄今为止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声称不堪其忧,只有百分之四的人觉得不成问题”。很多同学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拖延的习惯,并且苦不堪言,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就这样大学校园大量的拖延者聚集在一起,掀起了一场完美的拖延风暴。究其原因,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过去老一辈人上学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iPad,他们那个年代,社会环境本身能带来的诱惑物少之又少,而现在互联网以一种迅猛之势发展,不仅有手机,电脑,iPad,而且种类多样,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让人为之震惊,太多的诱惑诱引着我们沉醉其中,目眩神秘。除此以外,游戏世界也在悄悄地向我们招手,有些同学沉溺游戏,不问世事,只往嘴里塞东西,解决生理需求,在虚拟的世界获取短暂的满足和愉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游戏者便是一家出租电动车店里的老板,二十几岁模样的年轻人,每次去租车,都在玩游戏,眼睛盯着屏幕,一刻也不曾离开,别人向他咨询租车事宜时,他都是漫不经心,很久才蹦出一句话:你们是来租车的吗?有时候,大多也都是答非所问。而电脑游戏从升级版到高级版,都已经够高级了,却还是在不停的升级,不停的更新。诱惑的吸引力越大,我们自身的抵抗力也就越弱,越是不干正事,不务正业,诱惑越来越多,能让我们分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们总是无法专注眼前的工作,既沉醉其中,又不断的想奋起,最终还是卷入沉沦,归于平凡。有时候,手机看多了,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罪恶感,觉得玩腻了,并且发誓,明天奋起学习,少看手机,但是,第二天却仍在继续,重复着昨日的生活。而现在,手机已经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你问一些人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前都在做什么,大多数人的答案肯定是在看手机,而根据我们神经可塑性原理,大脑很有可能将手机视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如果它不在身边,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类似的“幻肢综合征”的感觉,也就是手机幻听。而大学宿舍也是拖延丛生的重症病房,诱惑物比比皆是,比起你学习英语,学习概率,学习高数的痛苦来说,它们可以即时得到,带来的快乐也那么强烈,于是我们总是在说服自己,何必那么辛苦?何必那么努力?何必那么拼呢?明天再努力,明天再开始,我们还年轻,时间还很多,而事实上,尽管年轻人表现得像是永远不会老,但他们却只懂得活在当下。
让人心碎的截至日期
以我以例,有一次写作老师布置了一片作文,在批改网上完成,为期一个月。我暗自庆幸,一个月的时间,足够我写出一篇好作文了,于是迟迟不肯打开电脑,随着截至日期的临近,不断提醒自己得开始行动了,但是却不愿意开始,似乎开始是一件很难的事,越来越狂躁不安,也越来越容易分心,任何东西,只要能提醒我想到那件麻烦的任务,我都会选择逃避,最后,时间的有限性慢慢体现出来了,本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勤奋学习时,我却反而赖在床上不愿意起,然后便开始抱怨,这一个月太忙了,事情太多了,把自己的逃避转嫁到其他事物身上,来获取片刻的安慰和放松,愉悦过后,焦虑越积越多,开始寻找逃避的载体,拿起手机,百无聊赖的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看着已经过了十一点,而十二点批改网的日期就要截至了,当初挥霍的每一分每一秒此刻却变的弥足珍贵。然后开始说服自己压力下更有创造力,而时针指向十二点的那一刻,才发现,还有那么多的错别字没改,还有几个句子可以用更高级的句子替代,还有好多语法错误没来得及改,接下来便开始懊悔,开始反省,给自己重新制定一系列努力的计划,计划制定完毕,于是上床睡觉,随着第二天的到来,新一轮的逃避循环又开始了。就这样,总是习惯于把任务往后推,却发现每个“明天”看起来都一样,每天结束的时候,都会面临同样的焦虑。
皮尔斯•斯蒂尔曾说:“拖延者在课程中都表现的很差,容易半途而废,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学业,这说明并不是他们骨子里懒,只是有一些困难,难于跟进并执行自己立下的意愿,往往到期末时,不同的故事发生了,拖延者开始用超出预计的时间去工作,有一个学生竟在一个星期完成了一学期超过75%的课程”。可见,我们的意志力在战胜拖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没有人是天生的弱者,你要做得过且过的蝗虫,还是做辛劳的蜜蜂,都是由你来决定的。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这本书让我深深着迷,没想到,我一个拖延症患者居然在一天之内把它看完,整理完读书笔记,还在这里和你们分享这本书的,这么说来,事物的发展,似乎都是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们为什么总是拖延?我想,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低期望
高期望让我们变得自信且乐观,但是一旦发现,目标无法完成时,我们便开始怀疑自己,放弃奋斗,停止不前,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陷入低潮。而低期望让我们缺乏自信,内心自卑,正如丽塔•爱米特在《拖拉手册》中提出的“爱米特法则”:“你对任务的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内心的恐惧让我们难以迈出第一步,一直拖延,而最终事情做完之后才发现,其实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难,我们较高的预想束缚了我们的动力,加剧了内心的恐惧,生活时常充满恐惧和焦虑不安,幸福感也不强。
——没有价值感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总想着一毕业就找到别人干了好多年才有的工作,从不努力却总想着幸运能够突然砸到自己,不作为却想得到瞬间成功和别人的认可,我们无法为了长期的收益而忍受短暂的痛苦。比如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没有收获到短期的效益,让我们价值感越低,对于这一刻总会失去耐心,不愿意等待。很多我们厌恶并且一拖再拖的事,本身能带给我们的价值感就很低,所以迟迟不肯行动。
——冲动性
“你很看重很快实现的回报,远胜过那些你需要等待的事”,加上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我们本身变得很浮躁,都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很难静心,也很难有定力和专注力。研究证实:冲动的人格特质中责任感低,自控能力低和容易分心,都是拖延症的核心所在。冲动是魔鬼这话儿一点儿不假,看看身边那些易于冲动的人,她们刚准备要在图书馆看会书儿,却发现微博还没刷呢,刷了会儿微博,想想夏天马上到了,是不是该为自己淘几件裙子呢,买完裙子,发现肚子饿了,学校门口那家面馆儿不错,需不需要去犒劳一下自己呢?松了腰带,走出面馆儿,打开手机,看到同学发信息说这几天太累了,我们去k歌吧,你一想,是啊,得需要放松一下了,然后便去KTV尽情释放,心里还想着,我明天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奋起,结果,第二天,你又过上了同样的日子。
拖延是病,得治,如果不治疗,它总会卷土重来,自我欺骗和拖延并肩同行,撕扯着你的灵魂,侵蚀着你的意志力,最后,你就像死尸一样,光着躯壳没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