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玩的游戏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游戏王duel links,一个是皇室战争。
我意识到自己在玩这两个游戏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很有意思。皇室战争一局3分钟左右,输了减少奖杯数,赢了增加奖杯数。每天赢20个皇冠可以开一个黄金宝箱。这成为我每天必做的任务。但每次对战输了以后,我就会很不想玩,想放弃了,无论此时距离20个皇冠是多是少。游戏王可以跟电脑NPC对战,也可以跟现实玩家连线PVP对战。PVP输了会降级,赢了会升级。但NPC无论输赢都会有奖励。我每次打NPC时心理都很轻松,就像做日常任务一样。而每次打PVP时注意力就非常集中,思考十分谨慎,而每次一输我也会不想玩下去。
很明显的一点是,每次我输的时候,我驱动力都会受到抑制。
最近在看《学习之道》,这本书里头的许多观点我都十分认同。比如作者认为许多事情本质上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竞赛中所遇到的问题常常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这就像我学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阻碍。尤其是想认真用教科书而非畅销书学点精深专业一些的东西,刚开始时总会被一大堆陌生的名词专业术语搞的一头雾水,而后大脑就像生锈一样,哈欠连天,然后就有些想放弃了。于是总是在不停的从这本书到那本书的开始过程中。或者对于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我总是难以做到扎扎实实的掌握,就是看一看,想一想,这个过程就结束了,而缺少后续的应用,反馈,思考。每个细分的技能就像是去搭建一个精准高效处理器的结构,无疑我在搭建过程中总是半途而废,最后结果是处理器的结构非常的不稳定并且冗余。对概念,原理一知半解。对于信息的处理总是处于似是而非而不是非常精准高效。写文章或者之间打算做的一些需要坚持的事亦是如此。我的简书草稿箱中存了许多写了一半或者开头就是没能坚持写完的文章。
种种迹象表明,我对于挫折的应对方式存在问题,同时我的心理耐久度比较低。
《学习之道》中,作者用自己学习象棋的例子解释了两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持整体理论者将成败归因于个人的天赋能力,认为这种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这类人对于失败的应对能力并不好,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因为失败会削弱对自我的评价,所以会倾向于避免从事可能会失败的事,也就是他的动机是外部性的-始终存在一个从外界的眼光在不断自我评价。这种人努力的潜在目的在于获得外界的肯定。持渐进理论者将成败归因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认为任何能力经由努力学习都可以获得提高。这类人对于失败的应对能力比较好,遇到困难或失败时由于归结于努力程度不够,会倾向于通过增加努力程度,实现提高,也就是他的动机是内部性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成败只是这个过程中一个正常环节。这种人努力的潜在目的在于自我实现。
从这种理论来看,尽管不愿意承认,我实际上属于第一种持整体理论的人。我会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并且很重视胜败。另一个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表现就是,每次当我胜利以后,我会很快开始下一局,而没有停下来想一下为什么会赢,对方为什么会输。而失败时亦是如此,我会很快关掉游戏去做其他(避免去做可能会导致失败的事),而不是停下来想一下为什么会输,对方为什么会赢。结果像自我预言实现一样,胜负给予我的并非是新的信息用于改进处理信息的结构,而是一种荣誉或者贬低,我在这个过程中水平确实没有怎么提高-就像整体理论认为能力天定一样。整个游戏的目的在于最终的输或者赢,当这个结果出现时,我就不关心过程发生了什么事。学习时遇到阻碍无疑会让我自己觉得自己笨,不擅长,而后就想放弃。而学习一段时间后,自己感觉还挺顺利时,自我评价良好,这个动力也随之衰减,这件事的目的-获得自我肯定已经实现,继续做这件事的价值就随之降低。
这是我这些年来面临的一个很关键的阻碍。如果我想通过提高技能去突破自己的人生,这种制约持续动力的因素无疑会把整个过程拉的非常长,甚至完成不了这个过程。
克服这种障碍的第一步,应该是将整体理论切换到渐进理论。用《学习之道》的话说,就是给自己“以退为进”的空间。太极武术中出招讲究由空到满,就像弹弓要想将石块射的更远,首先橡皮筋要向后拉伸的足够长。简单的说,就是要接受失败,把成功和失败当做提高技能的途径,将动力源从获取外界的评价转换到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但这些道理并不具有实操性。人又不是开关,跟自己洗洗脑就能切换到另一种思维模式?
所以要用刻意行动来改变思维方式,逐步完成对内在目标的替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慢下来。
之前打游戏的时候,我打游戏的流程是这样的:
①开局→获胜→下一局;
②开局→失败→关掉游戏;
这种模式下,游戏的速度会非常快。而慢下来,就是减少游戏的局数,但是增加游戏的时间,也就是改变游戏流程,从而改变游戏的目的。
①开局→获胜→思考反馈信息→下一局应用新信息。
②开局→失败→思考反馈信息→必定开始下一局。
而学习要如何改变结构还没想好。目前的想法是牢记学习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针对性的在不同阶段中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初期阶段主要掌握概念,这个时候要求把概念都理解记忆清楚。但我理解了有时还会记不住,所以概念性的东西必须用背的形式,背的滚瓜烂熟就不怕想不起来。而中期需要掌握原理,这个时候除了原理记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应用了。应用上的一个很核心的原则就是从少到多。自学或者传统学习很容易一开始灌一大堆的东西,然后在应用中慢慢理解。但问题是一次性灌输太多陌生信息,大脑记不住,还会觉得沮丧。而另一种利于学习的方法就是从少到多。像学习象棋一样,不要从开局全部棋子开始学,而是从残局开始学。残局中棋子很有限,只有一个王和兵,彻底熟悉这两个棋子的用法后,再把兵换成马,去学习马的用法。这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明显不一样的。但要具体如何映射到学习中还需要不断摸索。
而关于耐久度的问题可能得用由身入心去提高,还有建立弹性的休息。这部分内容留着明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