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唐诗,像是诗人想到了一两个得意的诗句,然后前后扩充成一首诗,这在律诗里更为常见;读宋诗,读起来气脉更连贯,更像是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按顺序写出来的。诗词水墨浸染的唐宋,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流芳千古的诗人,他们的文字,点亮了千百年的艺术殿堂。人物专题第九期,主题为唐宋诗人,唐宋,那么了不起的时代和诗人,我们又了解多少,记住多少呢?
作者:麦家理想谷
苏东坡初入政坛,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仁宗嘉祐六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于是,苏东坡离开京城,告别了父亲和弟弟前往任命地。
初登仕途的苏东坡是心神不宁的,他经常和弟弟苏辙互通诗函,相互唱和,以排解心中的忧虑,在激励苏辙的同时也提醒自己,“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他第一次尝到了做官的滋味,但似乎不比想象中的要好。判官的职务没有繁重的公务,他一方面感到寂寞与乏味,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另一方面却也使他有足够的闲暇可以外出遨游,或游山玩水,或拜访古迹,倒也乐得自在。
苏东坡从一开始踏入政坛时,就显示出了他今后一生的轨迹:既能伏案埋于公文,又能亲近自然;既是一位心忧天下的儒者,又是一位能够独善其身的“隐士”。
作者:文泉杰
知道李商隐,因为他的另外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时候的纳兰秋刚上小学一年级,我的启蒙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们,我们要尊重老师,因为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因为他们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因为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启蒙老师还特意把这两句诗的作者李商隐写在了黑板上,要我们记住他,像李商隐一样,尊师重道。于是,在每年的教师节,我们都在送给老师的贺卡上写上这两句诗,以表示我们像李商隐一样尊师重道。
现在回想起来忍不住发笑,李商隐写这两句诗哪是为了什么尊师重道呢,而是纪念一个叫柳枝的女子,记念他刻骨铭心的初恋。
作者:相里沧海
如果以武侠譬喻诗人,那么李白应该是楚留香。桃花里生,桃花里死,一生都只是二十来岁,浅笑弯弯,从未凝眉。所贪恋的,不过是温凉的月色与酒,一柄长剑划过文史长河,偷走了无数人的心。
教授我们唐代文学的老师曾笑称:“李白永远活在天际,别有天地非人间,他的视角是俯视的,他的生活是贵族的,他只属于盛唐,那个中国最强盛的年代,战乱一来,他无法落下凡尘,看到最肮脏的那些苦痛。”
可当我读他的诗的时候,我却并不这么觉得。杜甫是能将人间疾苦演绎到极致的人,而李白的世界永远是乐感的,他的诗句就如同他的人一样,纵使心中千般寂寞,月色多么寒冷,也总能生出一点不合时宜的温暖来。那些温暖恰恰根植在最为平凡的人间泥土,他有兄弟,有儿女,有妻子,会因买酒的老翁离去而黯然伤神,追问:“纪叟啊纪叟,在黄泉没有我李白,你的酒要卖给谁喝呢?谁又能喝出它的好呢?”
人生几许寂寞,知己所以难得。谪仙二字,仙字虽好,终不如谪。
作者:月如悠尘
如果能穿越回古代,我想和李白谈一场恋爱,和他品“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深邃悠远之情,也感受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万丈。
我想和杜甫共度余生,他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陪他低吟。他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我陪他观赏。
我想和苏轼做朋友,感受他“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随性。也感受他“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的豪迈。
可是没有如果,我也只能空留想象罢了。掩一卷诗集,遐想那文化高峰的唐宋时代,文人相伴,吟诗作赋,声乐绵柔,该是怎样一番美景啊。
作者:乐重余
温庭筠,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因才思敏捷,八叉手而八韵成,号“温八叉”。其诗与李商隐有“温李”之称。名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我喜欢他的一首《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写景抒情,哀而不伤,清丽婉转,境远神驰。
温庭筠的诗自有一股清新之气,在晚唐诗人中超拔出众。然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多缘于他的词作。在词这种文学样式还流于“小技”“诗余”的地位时,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唐代诗人。他被称为花间词派的鼻祖,推动了民间词向文人词的转化。
作者:城隅候
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已经让白居易心神伤感,如今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更使他感概万分。他们都是沦落天下的异乡人,今日一遇畅谈心扉,更胜却早已相锋。白居易回想自己被贬两年,曾经的叱咤风云,而今的仕途蹭蹬,听闻此曲,已泪眼迷离。
于是难掩心中苦闷,白先生挥笔洋洋洒洒,赋诗一首,记录今夜之事,名曰《琵琶行》;
因为一次相遇,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因为相知,所以动情。
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困难,请不要放弃,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天,总有一人,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出现在你面前,或因为一句鼓励,或因为一个拥抱,甚或只是一个微笑,让你重新找回自信,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你好唐小山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一生坎坷。三岁时就成了孤儿,一直由哥哥抚养,生活困顿。不料哥哥又死得早,只好和寡嫂相依为命。
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七、八次,屡考屡败。有一次考试,文学家陆贽任主考官,考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题目出自《论语》。按理,韩愈对于这种考题,应该是得心应手,没想到最后竟然落榜了。
神奇的是,第二年韩愈二战,考官与考题竟与第一次完全相同,韩愈也把自己前一年的文章原封不动又写了一遍。但这一次,陆贽竟击节赞赏,将韩愈录为第一名。
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做了小官,还在任上屡屡遭贬,多次流放穷乡僻壤。
编辑:苏沐医编
《简书人物周刊|唐宋诗人》17/08/23第009期
加入人物专题社群,请简信乔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