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慈禧和光绪的关系
在清朝历史中,慈禧太后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历史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个以后会详细和大家说,我们先来谈谈慈禧和光绪的关系,他们这段关系总是被各种传言困扰,或许是因为阶级斗争、阴谋使馆作祟、或者是野史、传闻等一些非正史的记载,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就被越说越热闹。
首先慈禧是咸丰帝的皇后,也是同治帝(咸丰唯一的儿子)的亲生母亲,母以子贵,慈禧的地位当然是举足轻重的。咸丰去世时,同治只有五岁,在小皇帝长大成人亲政前,慈禧太后自然就要垂帘听政了。
直到同治16岁了,慈禧就打算撤帘归政,颐养天年,然后命运和她开了个玩笑,同治帝在19岁时便英年早逝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慈禧太后实在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按照宗法制度,皇位继承人自然就要找与咸丰血缘最接近的人。因为醇亲王(咸丰的弟弟)和慈禧太后关系比较好,他的儿子载湉就成为了最有力人选,再加上他只有5岁,还有可塑的潜质,于是载湉就成为了同治的接班人,他就是光绪。
在慈禧的角度看,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对这个过继的儿子是真心实意的;而在光绪看来,成为皇帝以及身边的这一切都是太后给的,自然就对慈禧感恩戴德,所以他们的关系并非视若仇雠。也因为如此,慈禧的溺爱和光绪的感恩,慈禧对着孩子总是亲力亲为,使得光绪凡事都会以太后的意志为意志,形成了对太后的高度依赖。直到光绪17岁,慈禧主动提出撤帘,大臣们仍然觉得小皇帝尚还年轻,提出太后和皇帝的权力交接需要一个过渡期,于是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同意在小皇帝亲政后再训政数年,在重大问题上给小皇帝把关。这段时间,两者的关系依旧像往常一样,一对平常的母子。
慈禧太后确确实实参与了甲午战争的决策过程,但是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慈禧太后都没有独揽大权,反而是尽量让光绪帝自己作主,因此慈禧太后和光绪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发生裂痕。真正的感情问题出现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主要是因为康有为策划了“围园弑后”试图以暴力来消解旧势力,铲除太后势力,权归光绪,一元化领导。然而这件事,光绪帝并不知情,因为面对慈禧,他有口难辩,再加上不是亲生这一层主观隔阂,免不了受到慈禧的猜忌和质疑。
后来光绪帝发官方文件斥责康有为,同时也因为变法失败,承认自己太幼稚天真,请求慈禧太后再度垂帘。义和团战争爆发,慈禧和光绪通过战争的决策,关系明显改善。1901年,光绪在慈禧的支持下宣布变法,重回被中断的政治变革,司法改革、鼓励留学、保护私有经济等等。
然而不幸的是,1908年,光绪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光绪的死亡对73岁的老太太打击太大了,前面说过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慈禧越想越伤心,觉得自己一生太苦,所有希望成了泡影,在光绪逝世不到一天,也与世长辞了。这是清代官方文件的解释。
两宫感情的裂痕主要在于帝党和后党的利益争夺和冲突,和光绪、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并无关系。在光绪驾崩后第二天,康有为就致电美国总统,恳求美国政府不要承认大清的新皇帝,理由竟然是因为慈禧太后谋杀了光绪皇帝。
所以,光绪和慈禧只是一对平常的母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正经史料呈现的就是慈母和孝子。
材料选自《从晚清到民国》 袁伟时 马勇
最近开始写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主要的内容是对部分史书的概括,历史太长,说不完,满足一下大家的碎片化阅读,慢慢探讨每件历史事物的真实情况。最近在看《从晚清的民国》,边看边和大家分享,大多是书中观点,个别个人观点,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