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历史的作用是让我们更自由
从小接受教育当中,让我们相信历史是必然的,让大家相信按照这个历史发展线,必定会成功。
但本质上历史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正是这些偶然事件的结果,才会产生大魔导师刘秀、穿越者王莽梗。亦如四渡赤水,封狼居胥的神话般战绩。
赫拉利:“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只不过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而已。不是必然的,不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要求,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历史的作用不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你可以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
与史为友,学习多元的认知,根据不同的视角审视事物,突破思想上的枷锁,从而使我们更加自由。
2. 活在虚构之中
本书当中比较有意思的设定在于:
截止到2016年,生物学家仍然解释不了意识。事实上科学家给的最好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
可以简单把人当做一台高效计算机,意识可能是一个额外的BUG。而往往是因为这种BUG的存在,产生虚构的联合想象。
比如苹果公司是真实的吗?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真实的。每台 iPhone 背面不都写着加州苹果设计,中国组装——苹果公司就在美国加州。
错了。苹果公司的总部的确在加州。但人们谈论苹果公司的时候,心里想的既不是它的总部,也不是它的人员和机器设备。
乔布斯死了,苹果还在;哪怕所有人员离职,所有办公室和设备都没有了,苹果公司还可以继续存在。
跟国家一样,公司也是我们的一个联合想象。公司不是它的创立者、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但公司有自己的财产、银行账户、纳税义务和法律责任。让“公司”独立于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我们不要忘了,“公司”其实也是个想象的共同体,大谈“企业文化和凝聚力”,鼓励员工好好为“公司”工作,是不是也不对?
经赫拉利一说,发现原来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是虚构的。
那么虚构的东西重要嘛?重要!
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虚构是否是真的假的,他们只在乎如何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别人,从而满足自身来改变真实地世界。
类似宗教一样,一旦大家都认同上帝,那就成为一种信仰。二战时德国纳粹亦是如此,听从元首的话就完事。
所谓“破心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赫拉利甚至引用了一句禅宗的话,说对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应该“佛挡杀佛“ ——如果你是个真正的修行者,遇到有人把佛学也变成一个宗教,并且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给你这么一个交易,那么你应该把这个佛也给打破掉。
3. 欧美自由主义的史诗
认知 = 体验 X 敏感度
体验:你所经历的各种感觉、感情和想法。
敏感度:第一,不能光有经历而不重视体察你的体验。第二,你必须允许这些体验类影响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举了个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欢加糖, 后来发现糖把茶叶本身的味道给覆盖了,所以就把糖减少,专门体会茶的味道。然后他对茶的感觉就越来越灵敏,体验越来越丰富,最后发现他最喜欢喝的一种茶是中国四川雅安产的熊猫粪茶——就是用熊猫粪做肥料种植的一种茶。
赫拉利说,早年你就算给他一杯用明朝的茶碗盛的熊猫粪茶,他也无法分辨出其中感觉,跟用纸杯装的普通茶叶有什么不同。但现在他能体会到其中有巨大的区别。
换句话说,一个文明人,要善于体察各种细微的感觉,否则你就是个粗人。
赫拉利说:“我们的一生之中,有时候我们伤害别人,或者被伤害;有时候我们同情别人,或者被同情。如果你去注意体会这些伤害、同情的感觉,你就会越来越敏感,那么这种体验对你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知识。逐渐你就会分辨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这就是人生的旅程。”
所以有人就说,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要追求尽可能广的体验,以此从中获得智慧。
4. 读后感
得知自己就是一台计算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现在我们都体验到了。
我们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自由意志。我们比计算机多一个主观体验,也就是意识,
但意识可能只不过是个BUG,计算机完全可以假装自己有意识,并且通过图灵测试。
如果赫拉利说的这些都是对的,那么结论就是,人生根本没有真实的意义。一切意义都是幻想出来的。但这有什么不好呢?万维钢给出的建议是与其拒绝,不如去享受生活在虚构之中:
- 继续维护各种自认为有价值想象的共同体
- 继续增加自我体验,提高敏感度,提升自我认知,从而达到自由。
- 继续追问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但正因为知道这些是虚构的,因此要做以下事情:
- 如果有某个想象的共同体要求我牺牲自己或者别人生命去维护它,拒绝。
- 在增加体验的时候,对于当下这件事的解读,只是一个主观看法,只是自我叙述的一个方便的故事,不应该执着于这个看法。
- 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需要告诫自己,现在内心深处最强大的那个声音,可能它选的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