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要四大皆空,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回望自己,一样也不能空。
身虽是父母所生,具父母息气,但这皮囊如影随形几十载,全靠自己小心翼翼地呵护爱惜,努力让它吃的健康,穿的得体,住的安全,行的方便,一有微恙,赶紧求医问药,不敢有分毫怠慢。无法知身是幻,即不能悟身空。
复观自心,佛要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何其难也。红尘中是是非非,没有一日停息,心情随之起起落落,或展颜或愁苦或恼怒或动情,怎能如一潭止水?因而心空也做不来。
复观自性,心既不能空,性也无法寂然不动,而且我觉得佛说的见性,我完全摸不到门道,他越说要威灵莫测,自觉自知,无为常为,我越不知道这些矛盾体如何统一,性空对我是一头雾水,不名所以。
最后一个法空,佛说有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心空法了,病退药除。不错,病退药才能除,我前三项病的可以,尚不知何处得药,这空法的境界在十万八千里之遥了。
于是很泄气,感到自己是千佛出世也难度化的一块顽石。翻到那一页,佛所描绘的天堂:“……必生上界三十三天。受诸天福五欲妙乐。思衣衣来。想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自力所办。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各具五种神通。快乐逍遥自在。”吁,竟不为所动,世间富有之人,早已思衣衣来,想食食至,我却不觉得他那样有何快乐。我更愿意有朋友爱人,走街串巷去淘衣,不为衣也,为相伴的乐趣;更愿意在周末洗手亲自做羹汤,不为食也,为劳动的乐趣。若一切都无需自力所办,纵是前呼后拥,神通广大,一己之心,岂不孤独?一己之乐,岂不残缺?
朋友说,学佛是学心态。正在作茧自缚烦恼之际,看到“心态”二字,忽然心念电转。“心”是本,加了一个“态”字,就由内而外了,“态”是“心”对外界表现出来的状况嘛。佛说的六层菠萝蜜境,“心”一时难悟,“态”可以调整接近呐。
这第一层,“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说实在的,我非常明白这几句话,人间的种种辛苦辛酸,皆因不能舍之故(虽然人间的种种欢欣,也因不能舍之故)。
对照一下自己,酒肉不食,可以做到。财物不贪,也非难事。恩爱不恋,则在左右之间,一世不苛求,自然可以平心静气,然“情”字莫动,如履薄冰。诸恶不作,人生信条原本如此,可是在职场中却没把握,有些事情,没准好心做了恶事。人我不争,渐渐已能有此修为了。少年时总觉得自己没有错,错都在人家,现在常能看对方的难处,去体谅他人了。
再看这第二层,佛说:“复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反加度脱。”唉,吃亏而不怨,忍得骂忍得打,这样的气量,似乎只有恋人之间才可以吧?要想推广到身边所有人和事,那这一个人,首先要有非常的成就才行,如此,他的宽怀,才能让他人自惭形秽。有了这两层的心态,再加修炼,抵达后面的禅定与空相的境界,自不难了。
想起庐山秀峰脚下的一个掌故,一位聪慧的才女因一时大意被骗,自责痛苦不堪,对人间失了信心,躲入深山面壁。弘一法师李叔同爱其才华,立洞外三日三夜,终劝得女子重拾信心,东渡日本,成就了一番事业。不知道叔同大师三日三夜都说了什么,但这美丽的渡人传说令人莞尔,严肃的佛经后面也荡漾着人间的缕缕温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