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人公众号以来,常常关注相关动态。
突然吃惊的发现,原来我也不知不觉关注了上百个公众号了。
其中有关于方方面面的内容,可是不少已经很久没有去打开了。只是为了去掉小红点而机械式地打开关闭。
于是我决定狠下心来筛选一下,可是最后我竟然悲哀地发现,仅仅取关了其中十几个。
问了一些朋友,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
我们好像已经被这些公众号困住了。
01
每天起床的时候,打开微信,能看到订阅号界面里一连串的小红点,心情好的时候就一个个把它们都点掉,不耐烦的时候索性不去管它。
有几次甚至发现其中几个公众号,已经有连续十几条未读消息了,真正对大部分推送内容细细品味的公众号寥寥无几。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候就疑惑,是不是没有必要再关注它们了。
可是转而就自己把自己否定了。心里总是有一种微弱的声音提醒自己:留着也不碍事,总会有用到的一天,不是吗。
事实似乎正相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和知识,而是一种跟得上时代节奏的自我安慰,公众号正提供了这样一种幻觉。
只要小小的手机里还有这些订阅号在不断更新,那么自己就仍旧处在世界这辆瞬息万变,高速前进的列车上。
我们好像既拥有无穷无尽的渴求知识的欲望,又拥有逐渐膨胀的害怕知识的焦虑。于是我们花很多时间在屏幕上划上划下,毫无汲取营养的快感。
因此我对公众号发展仍旧保持担忧的态度,它在消除欲望和缓解焦虑两方面,似乎都弊大于利,但是仿佛又符合整个时代发展的步调。
优质原创的公众号很多,也许问题正是在于过多,我们消化不了了,加法容易减法难。
02
在竞争逐渐激烈的短信息市场,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已经从专注内容质量转变为关注吸引粉丝注意力。
他们将如此多碎片化的内容,包装成精美的甜品,喂养着屏幕这一侧的焦虑。
有时候觉得自己作为消费者,有一种被消费的错觉。糖太多了,反而腻了。
大部分人的匆忙和不安,都具象成公众号的种种特点。
比如,推送界面里窄窄的文章界面,讨巧的短段落安排,标粗标红的醒目字体设置。
太长太多的文字,好像已经不能被消化。
对于很多个人风格明显的公众号,那些被阉割的短句,快速得出的情感论调,爆发式的煽动语气,将两千字上下的信息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廉价快餐。
编辑们看了看自己关注的公众号,都表示大同小异。
一部分的内容重复着永远不过时的鸡汤反鸡汤,一部分则是花式为老板们做着软广,也有一部分转载着热点内容,满眼都是相似的观点表达。
如果说公众号界面布局的变化是人们需求所趋,那么其内容质量的下降则是运营者的用心不足所致。
事实是,真正做得好的公众号实在太少,而我们关注的公众号实在太多。
有的药,适量了是良药,过量了就是毒药。
03
不得不承认,公众号阅读正在侵蚀我们的注意力。
我发现,最近在看推送文章的时候,常常抱有一种已阅即止的心态。有时候甚至想要直接从屏幕最上方的文字直接跳到最下方,对于事件新闻类的文章,则只想草草得到主要信息,快速结束阅读。
于是为了投机取巧,我就只看那些作者标黑的,表粗的黑体字,根据段落文字长度决定要不要浏览,最终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完成一篇公众号推送的消化。
心里暗自担忧是否已经失去了慢阅读的能力。我甚至连微博短短一百字的内容都想快速瞄过,常常出现一段文字要看好几次的状况。
很多人都渐渐因此消耗了耐心和专注。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在节约和最大化利用琐碎的时间,其实倒像是一种浪费。
为了快速获得知识,大多数人寄希望于听几小时的网课,看几篇相关领域的干货指导,而不愿去找几本书来自我总结思考。
又或者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记得几年前的假期里在家读史蒂芬金的小说时,觉得文笔细腻,长篇小说令人觉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最近再去读的时候,竟然觉得看不下去,
一边不屑地给这本小说打出低分,抱怨文字啰嗦冗长,一边也偷偷恐慌,害怕自己陷入快速阅读的泥潭,只想更频繁得到所谓“完成”的快感。
于是很多人,对于那种“多久没看过一本完整的书”的话题,避之不及。
04
最后其实我想说的是,公众号是一个好东西,它也已经朝着APP模式发展,变成更加独立,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
只是我们作为使用者,甚至运营者,应该如何看待它,利用它。也许以后公众号会消失,会转型,但是类似的微博、短视频等等只会越来越多。
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保持平常心而不急躁着实不易。
停下脚步好好品味思考部分内容会比快速吞咽海量的信息资料要更有价值,从阅读书籍和浏览长新闻里维持个人的专注度更有意义。
一旦失去保持专注的能力,有时明知是一篇高质量的推送,却也失去了打开的动力和完整阅读的耐心。
那么,加入我们,来做做公众号的减法吧。
你关注了几个公众号,你的打开率如何,你舍得取关吗。
欢迎留言。欢迎勾搭。
喜欢的话请点赞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 章鱼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