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任务,青春期是一生中确定“我们是怎样的人”的最关键时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按照人这一生在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提出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即在婴儿期(0-1.5岁)面对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幼儿期(1.5-3岁)面对自主与害羞的冲突;学前期(3-6岁)面对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面对勤奋与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面对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面对亲密与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面对繁殖感与停滞感的冲突;老年期65岁以后面对自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他把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冲突称为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同一性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成果,所谓自我同一性主要包括明确你是谁?你的价值观、自我信念、性格和你选择的未来生活方向等问题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确立意味着青少年对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之后做出了明确选择,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知道自己如何去适应社会。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需要青少年仔细思考他所积累起来的有关自己及社会的全部知识经验,最后形成一种整合的自我概念,并致力于某一方向努力。如果青少年在整个阶段确立了同一性,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忠诚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
根据理论中对同一性的探索和诉诸行动两个指标,他把同一性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同一性成熟,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成熟是指经过探索性的选择后,获得同一性的人,即已经明确形成价值观,拥有目标付诸行动。同一性延缓是指迟缓或原地踏步,这一阶段的人仍在进行自我探索。同一性早闭,没有经过自我探索,他们的同一性对象不是自己而是权威人物帮助选择的,例如父母。同一性扩散,没有明确行动,没有进行过自我探索。
四种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发生转化,同一性的形成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人生中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例如恋爱、结婚、生孩子、亲人死亡等,同一性冲突就又会有所波动。分析同一性的角度有很多,例如职业,亲密关系,宗教政治信仰等。想一想你的各个方面是走上了同一性探索之路还是已经早闭了或者扩散了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受到家庭、同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家庭而言这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后的教育”,后面更多的是孩子的自我教育。
家庭以及与父母亲密情感的联结是青少年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和主要支撑。就指导青少年同一性而言,无疑具有健康、积极人格特质或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更具有优势。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顺畅的亲子沟通、亲密温暖的家庭关系会促进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良好而稳固的家庭成员的情感基础会让青少年更容易认同自己的父母、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念、信仰以及来自父母的指导信息。
父母还应注意到现代社会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孩子们的影响,可取的做法不是将他们封闭起来,而是合适的将不同价值观呈现、分析、对比、判断、引导。与孩子共同阅读,经常对各种问题、媒体报道的想法与看法是可以选择的有效途径。
另外青少年在自我探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乃至失误和错误,迟迟不能做出决定以及拖延,做父母的采取宽容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这被称为“合法延缓期”,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的一个时期,以便于青少年对各种同一性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的探索。这就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空档期,这种空档期一般延续到求学阶段,直至走出校门。所以父母用宽容、等待的心态,陪伴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是送给结束青春期迈向成人阶段的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