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
沙丘之乱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公子何,是为赵惠文王。由辅佐过三代君王的肥义为相国,自称主父。
赵国太子,原是主父长子公子章。公子何是主父宠妾吴娃之子。
公子何即位后,主父见原为太子的公子章,竟对弟弟俯首称臣,于心不忍,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各领一半。只是计划还未成行就搁置了。
📣 废长立幼,本是大忌。主父在两个儿子之间平衡不好,取舍不定,为整个赵国埋下了祸根。
主父与惠文王同游沙丘(今河北巨鹿),分两宫居住。公子章及其相国田不礼,假借主父名义召见公子何。肥义为探明情形先去,被杀。随后高信保着公子何与公子章一党作战。
此时,身在国都邯郸的公子成与李兑前来勤王。公子章败走之时逃入主父的宫中。公子成和李兑因此围困了主父行宫,杀公子章、田不礼及其党羽。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害怕主父追究,因为围困主父是要灭族的。谁也不愿担此风险,于是将计就计,传令宫中,最后出来的处死!只把主父一人留在没有食物的行宫之中。
三个多月后,主父饿死宫中。
这之后,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赵惠文王年幼,二人专政。
成也主父,败也主父。强大一时的赵国,逐渐衰落。
📣 公子成和李兑,危难时前来勤王,不可说不忠。主父对废太子章心怀愧疚,在吴娃死后公子章又逐步复宠。沙丘之乱,主父对公子章谋反的行为没有丝毫追究的意思,甚至为保其子接他入自己居住的宫殿。难怪公子成和李兑怕杀了公子章又围困主父之后会被灭族。主父之悲剧,可谓自食恶果。
📣 英明神勇的赵武灵王,在国家治理及军事管理上,让赵国走上了强大之路。但对于自己的家事,实在是糊涂得可以。废掉已在朝中拥有一定势力的太子,转立宠妾的儿子为太子 -- 不辨是非;在宠妾死后又后悔了,想把国家让两个儿子分而治之 -- 情绪不定;公子章谋反却无追究之意,反倒窝藏罪犯 -- 法度不明;唉!多么聪明的人都有脑残的时候~
苏秦合纵
苏秦(?-前284)战国时雒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
《史记》记载,苏秦“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与张仪师出同门。
齐,在今山东。鬼谷先生,相传为战国隐士,居于鬼谷。鬼谷其地,有河南说和陕西说,均不在山东,而山东亦无称鬼谷之地。
《鬼谷子》一书,实为后人伪作。鬼谷子其人始见于《史记》,其他史书均无记载。
又据《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开始游说在公元前312年,比张仪要晚二三十年,他们之间很可能从未见过面,更不要说同时师承鬼谷子了。
而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基本是后世纵横家添油加醋,为达各自目的而神话出的苏秦形象。
📣 《史记》最大的卖点是其文学性,某些篇章可以当传奇小说来看~
《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该书共27篇,有11篇内容与《战国策》和《史记》相符,其它篇章填补了两部史书中未记载的历史。
由于该书是出土文物,意味着没被后人纂改过,所记载内容相较《战国策》和《史记》更可靠些。但此书也是汉初所作,所载内容依旧有所争议。
公元前315年,燕国内乱。齐宣王借机攻入,几乎致燕亡国。之后二十余年,燕昭王历经改革,国力有所恢复,力图报齐之仇。
公元前295年,苏秦向燕昭王请缨赴齐,以燕国特使身份助齐攻宋,实则从事间谍工作以达破齐的目的。
“谓齐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 。臣闻当世之举王,必诛暴正乱,举无道,攻不义。今宋王射天笞地,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匽,展其臂,弹其鼻,此天下之无道不义,而王不伐,王名终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齐王曰:‘善。’遂与兵伐宋,三覆宋,宋遂举,燕王闻之,绝交于齐,率天下之兵以伐齐,大战一,小战再,顿齐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强而强之,乃可折也,因其广而广之,乃可缺也。” -- 《战国策·燕策二》
-- (苏秦)对齐王说:“齐国南攻破楚国,西制服秦国,调度韩国和魏国的兵士,燕国赵国的众人,就像用鞭子赶一样。我听说现在厉害的君王,一定是诛灭暴虐,平定暴乱,讨伐无道,攻击不义。现在宋王箭射天鞭打地,铸造诸侯的人像,让它们侍立在路旁的厕所里,拉开他们的双臂,用石子射他们的鼻子,这是天下的无道和不义,然而大王却不去讨伐,大王的不会成就英名。况且宋是中原肥沃的地方,齐国的边民与宋相邻。与其从燕国得到百里的土地,不如从宋得到十里的土地。讨伐宋国,名义上是正义,实际上又得到好处,大王为什么不做呢?” 齐王说:“好。”于是发兵讨伐宋国,三次攻宋,宋被攻克,燕王听到这个消息,与齐绝交,并率各国军队伐齐,大战一次,小战两次,使齐国疲弊,成就了自己的名声。所以说, 用它的强大去对抗强大,就可以折服它;用它扩张的野心来增大它的贪欲,就可以残害它。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立为“西帝”,并送给齐湣王“东帝”的称号,再约五国共同伐赵。此时,苏秦入齐,劝说齐湣王伐赵不如伐宋,如若齐取消帝号,可使“天下爱齐而憎秦”,再趁机把宋灭了。齐王认为此说法很有道理,就约赵王一起,发动五国攻秦。苏秦因此名声大噪,赵和齐先后都封他为武安君,出任相国。
📣 苏秦虽未像太史公所说“配六国相印”,但出任三国之相,确有其事。
📣 苏秦救赵,并非为赵谋利,实则是通过合纵五国慑秦,避免齐秦联盟,为将来实现联秦赵攻齐作准备。如若齐秦合力攻下赵国,一个更加强大的齐国,必然对燕国复仇十分不利。
五国伐齐
齐国灭宋之举,直接威胁到韩赵魏三国,也妨碍了秦在中原的扩张。
秦昭王说:“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
必伐之,必亡之。”--《燕策二》
五国一拍即合,秦国以盟主身份主谋合纵伐齐。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相”,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
乐毅是攻克中山的魏将乐羊的后人,曾为赵武灵王的大臣。沙丘之乱后,乐毅入燕,得到燕昭王的重用。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乐毅破齐,主要经历两场战役。
济西之战
乐毅指挥的军队,从赵国东南边出击,在秦军配合下大破齐军于济西。济西之战,齐将触子败走,齐兵退守秦周,以保临淄(齐国都城)。战胜后,各诸侯罢兵而归。
此时,齐湣王征集全国的主力军,派触子为将,并派人告诉触子,“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如果不战,就灭你的宗族,掘你祖坟)。
触子临阵交战,马上鸣金收兵,乐毅追击,取得大胜。
“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吕氏春秋·权勋篇》)
📣 深切感受到齐湣王之弱智!
秦周之战
乐毅独率燕军,乘胜向东追击,齐将达子战死,燕国攻克临淄,齐湣王出逃。
达子统率残余的军队,退守秦周。达子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而齐湣王不肯给,结果又大败,达子战死。
📣 齐湣王,昏君一枚。齐国由盛及衰,全因此人。战前不鼓励将士士气,反倒说不战就掘你家祖坟;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连点赏金也舍不得。聪明之人触子,直接跑得不知所踪;愚忠之人达子,战死沙场亦十分无趣。燕国能够复仇成功,也多亏了齐湣王的神助攻。
燕昭王以合纵攻齐的结果,洗刷先王之耻,成就乐毅之名。
乐毅攻入临淄,将齐国宝物重器悉数运往燕国,燕昭王亲自到济上劳军,封乐毅为昌国君。
乐毅留在齐地五年,攻下齐七十多城池。
而当乐毅统率燕军大举破齐之时,苏秦的反间阴谋暴露,被齐湣王车裂于市 。
“燕之兴也,苏秦在齐。”--《孙子兵法·用间》
田单复齐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在当太子时,曾与乐毅有过不愉快。齐将田单利用此事,反间二人,造谣说,乐毅之所以不攻下即墨和莒城两座城池,是为了组建联军,在齐南面称王。燕惠王果然中计,派骑劫前往齐国代替乐毅,将乐毅召回燕国。
乐毅自知燕惠王不会善待自己,直接投奔到赵国去了。赵王得此人才,欣喜若狂,封乐毅为望诸君,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观察齐燕两国的军事行动。
而骑劫代替乐毅前往齐国后,被田单所杀,燕国占领的齐国土地,也被田单一座座收回。
燕惠王十分后悔自己对乐毅的猜忌,又怕乐毅趁燕国疲弊之时率赵国军队攻打,于是修书一封给乐毅,责备乐毅投赵,并说自己是看乐毅多年征战劳苦,想换将让乐毅休息一下。
📣 真够虚伪的!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史记·乐毅列传》
燕惠王又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为燕赵两国客卿,善终于赵。
📣 乐毅投赵,但家人皆在燕。史书上并未提及燕惠王如何对待乐毅的家人。以《报惠王书》之后,燕惠王封乐间为昌国君来看,乐毅在燕的家人并未遭受迫害。燕惠王未动乐毅家人也是投鼠忌器--一旦乐毅得知家人遇害,十有八九会领着赵军攻燕。乐毅可不是好惹的。。。
📣 功臣被诛,史书上屡见不鲜。能够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屈指可数。乐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