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大毕业生王猛(化名),最近出了名。因为他的一篇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将他和他的父母推到了舆论中心。
单看履历,王猛其实是典型“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成绩数一数二,是四川一个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成功申请了美国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但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给家人,并拉黑了父母。这12年里,他只回过一次家,是因为要回去换身份证件,前后在家里仅呆了10分钟。
他最近写了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文章,将多年来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全部罗列了出来,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王猛说,从小到大,他连按自己意愿选择衣服的权利都没有,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但他母亲对他的控制欲,只表现在压迫他就范上,当他在学校被其他人欺负的时候,却从来不会保护他。
有次他参加完奥数考试,发现自己的文件夹被人划坏,满腹委屈。但回到家后,母亲反而对他冷嘲热讽:现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
小时候,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传到了亲戚的耳中,他便开始了被群嘲的噩梦,而父母不仅不保护他,还反过来责备他。
在王猛看来,他虽然被父母“无限关爱”,却遭受到了真正的情感忽视,父母从来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以爱的名义对自己实施控制,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日积月累,这些父母眼中无关紧要的小事,慢慢都成了王猛心里一道道过不去的坎儿。
上大学后,王猛除了学业成绩出色,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处理一直遭遇重重问题,他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最严重的时候,不得不去做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他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父母不恰当的爱其实是伤害。”
这一封万字长信,勾起了很多人的成长心理阴影。
2
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讲过他邻居小军的故事。
小军是朋友的发小,两家住楼上楼下,他们常常一起玩,结伴上下学。小军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但他却长期遭到家人的暴力对待,有语言上的,也有身体上的。
他的妈妈从来不会尊重他,对他呼来喝去,当着别人的面直接骂他蠢,他的爸爸动不动就是巴掌伺候,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还敢顶嘴?我生你养你,你就得听我的话。”
他们对小军的羞辱从来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常常是三更半夜都能从小军的家里传出刺耳的打骂声。
“本来是个活泼好动,一切正常的孩子,我亲眼看着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越来越自闭,上高中以后,他已经明显不太合群了,开始躲着我们,”朋友说起来很是唏嘘。
父母还从来不允许小军考试掉出前十名,强大的心理压力,加上一直压抑的情绪,上了高中后,小军的成绩越来越差,上课集中不起来注意力,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独自发呆。
高考成绩下来时,他落榜了。
“你就这点本事,我们一家人的脸面都被你丢尽了,”朋友在楼下都听到了他妈妈尖着嗓子的谩骂和羞辱。
小军精神奔溃了,吞下去一大把安眠药,准备自杀,幸亏发现的及时被抢救了过来。但命捡回来了,但整个精神气却没了。
他再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待在家里,任凭父母羞辱和摆布。
他甚至开始偷偷虐猫,将心理的怨气撒到和他一样无辜的小动物身上。
小军的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养方式,将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一步步推向奔溃的边缘,变得自卑、懦弱,直至精神失常,行为怪异。
他们一边骂他不争气,一边还逢人就控诉:我这是什么命,摊上个这样一个窝囊儿子!
有多少孩子的成长史,其实是一部苦难史。成长路上有各种痛,但最大的痛苦,是来自身边最亲近人的不理解、不尊重。
家,在大多数人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和爱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可是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就能从天堂变地狱。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中,用30多个真实的案例剖析了家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
他说,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武志红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研究,得出结论:
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
“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
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
3
1月6号,在江苏泰兴,9岁小男孩乔乔因为把手机弄丢,被自己的妈妈活活打死了。
医护人员尸检发现,“孩子从臀部到背部,青紫连成了一大片,受外力严重击打休克而死亡。”
前一天,因为外面下大雪,乔乔下楼玩雪,在堆雪人的时候,把手机弄丢了。
从小就被妈妈动辄拳打脚踢的乔乔,立刻就慌了神,在雪地里、路边来来回回找了好久,怎么也找不到。
他知道回家一定会被妈妈打,吓得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第二天早上,小区里的人就都知道了,乔乔被打死了。
乔乔的妈妈陈某,从晚上6点到11点,一直在拿着木棍殴打乔乔,但是整个晚上,却没有邻居听到乔乔的哭声。
那是因为陈某怕乔乔反抗的动静大,用胶带把孩子的嘴封上了。
可怜的孩子就这样被捆住手脚,胶带封住嘴巴,整整挨了5个小时的打!
乔乔最后被打趴在沙发上,央求妈妈说:“我想喝水。” 陈某端水来喂他,结果水从孩子嘴边流了出来,洒在衣服上。
陈某觉得乔乔是在装死,怒从心起,又操起了木棍,狠狠往死里打了一顿。
她终于打累了,乔乔最后说了一句:
“妈妈,我不想看到你。”
这是孩子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做父母可说是这个世界上最随心所欲的事情了,任何专业领域都有一些行业标准、准入门槛、从业资格。你不会请一个体育老师教你孩子英语,请出租车师傅交你孩子钢琴。
但本来最需要专业知识养育孩子这件事,却是个例外。不用任何考试,更不经任何考核,生孩子你就自动获得资格。
最可怕的就是,即使是不合格的父母,却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控和规划着孩子的一生,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生活。
胡适先生在《我答汪先生的信》中,有一段“父母于子无恩”的话。
他说,“我想这个孩子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把孩子带来这世上,我们做父母的,并没有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
我们只是有幸被选中做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到来,我们本应该说声谢谢:
谢谢你,孩子,让我成为你的父母,让我伴你一起成长。
但很多父母却滥用父母的身份,把孩子的尊严、人格忽略为零,认为孩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
这样的父母,不仅不合格,更欠孩子一句对不起。
事实上,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有义务让孩子吃饱穿暖,享受家庭关爱,更应该正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认可他的自我成长价值。
《肖生克的救赎》里有句名言:
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为人父母者,请珍视自己的这份爱与责任,让你的孩子飞,更要教会他怎么飞。
欢迎订阅Angela文集:
如何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长篇连载)
Angela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