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最公平的资源。所谓资源,听起来只要管理,就出效果。
但是,有谁能把时间管理成一天大于24小时呢?时间,你管还是不管,它都是24小时。所以,李笑来老师说,“你要管理的是自己,而不是时间”。
01.清晨,上班前
清晨,登上跑鞋,套上运动衣,打开悦跑圈,冲进晨曦里。一边在跑道上刷圈,一边开始听,此时的一个小时里,完成了两件事情:10K的跑量和信息的输入。
跑步结束,一边冲澡,一边把今天的事情做了排序,按照四个象限摆好画在脑子里,关上水龙头,擦干身子,立即画在笔记本上。
一边化妆,放上TED或者其他英语听力,灌耳音,实现可理解输入i+1,当听到你不太懂的地方可以瞟一下字幕(好的听力材料标准:能够听懂70%)。
用过早餐,上班的路上,不管是开车、地铁、滴滴都是最好的输入时间。
在开始工作之前,已经完成当天的健身、英语学习、知识输入的目标,时间还是一样,只是你把自己管好了。
02.上午时间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输出,工作时间9:00--12:00。这个时候只能做一个事情,全力投入工作,聚焦在每一件事情上。把时间和事情做好规划——会议要解决问题,清晰的行动方案和完整的记录是最低标准了,绝对不能拖堂;员工面谈不能漫无目的胡扯,面谈准备充分,仍然需要留15分钟的空挡,彼此确认面谈内容和临时调整事情。
你在计划日程的时候,可能没有给自己留刷微博微信、浏览网页的时间,如果你做了就会使你的时间大打折扣。因为它将导致其他事情滞后或者效率低于预期。如果一定要有,可以每一天规划一点时间逛逛网页。
03.中午饭时间
在外面餐馆吃饭,是挺浪费时间的事情,关键是不可控。点完餐,你无法估计到时间长短,所以你也无法利用这一段时间做什么。唯一做的就是刷手机,胡乱看。
随时叫停,关掉手机的那一刻,除了脑子里过载的信息量,啥知识啥能力都没有刷出来。只有同情自己的时间被折扣了,还能怎样。
我的时间是这样的——拿上早上准备好的便当,去员工餐厅,20-30分钟的时间,边吃边聊,在轻松惬意的用餐时间,不聊工作内容也不聊工作技能,只聊生活。
但是,工作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和工作就是分不开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状态都是个人价值观的阐释。所以,聊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从各种信息里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还有1个小时可以用起来。打开各种学习软件,写作、英语、管理、历史、金融……只要你想要,哈佛的教授都在等你点开他们。不要听热闹,拿出笔记一边看一边写,整理出来,把它用起来,才能转化为你的能力,否则都是信息,充其量只能算是知识。
04.下午场
与上午比起来,大脑在这个时候,消耗几个小时,有点疲惫,反应速度低于上午。
下午的工作,通常不会是精确到每个小时,大部分会安排思考、探讨、写东西,大脑思考的时间是你不能控制,所以也就不知道几点下班。直到今天笔记本上的都打了勾,才是离开办公室的时候。
05.晚餐后
传统意义上说的,8小时外的时间大概就是这一段——晚上8:00--11:00。
家人的交流就在这里混杂着。在写作业的女儿房间里读书、做英语课件、写东西;女儿写完作业,放下书,一起聊天——分享各自的心情,女儿总是奇思妙想;时间充分的话,一起安静的继续读书;又或者英语对话……
每晚三合一的黄金15分钟:贴一张面膜+做几组运动+各种听。
已经不记得上次听手机音乐是什么时候?实在觉得太浪费时间,不知道流行音乐能带给我什么?或许实在没有音乐细胞。偶尔听听钢琴曲,给一个有机会在家里弹奏下去的理由,享受指尖在琴弦上飞舞带给自己的愉悦。
同时,我又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用听乱七八糟的音乐时间去听其他东西,它带给我转化的能力,足矣支撑去音乐厅现场,欣赏的心境和门票的价格。
很多时候,朋友们让我推荐关于时间管理、英语学习、如何跑步等,有点反人类,比较难搞定的事情,相关书籍。我一直的答案就是——在书店里看到的任何一本书,你都能看(不一定是好书,但你看了肯定比你不看强)。
因为我深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书的好坏而在于你自己。书买了,看不看;健身卡办了,去不去;英语课程买了,学不学;大马路都是跑道,你跑不跑?
你可能认为这是碗鸡汤,能够给你强大的内心滋养;你也可能认为这是心灵硫酸,腐蚀了你的脆弱。这仅仅是我个人的分享,带给你思考和启发,至于它是否是最好的时间管理并不重要 ,能够触动一部分人思考 ,从而有所改变,便是我的目的。
知识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 。决定一生的岂止是8小时之外,根本就是整24小时。
每一天的24小时,都是生命里的唯一。你将如何度过?现在,已经让你思考,便是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