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哪儿?
--我,我出去一下。
这来自小T与舍友三年来的对话的片段之一。实际上,小T是去图书馆。她会跟舍友说,我去社团的活动或者去市区里玩,但她往往对自己去图书馆避而不谈。
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在大学期间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对于小T来说,当她一旦提及去图书馆,有的舍友会语气发酸地说:喲,学霸又去图书馆了?
她不是学霸,也不想成为别人口中的学霸。小T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算好,没有拿过奖学金。她知道她自己不是学霸,她只是去图书馆做能令自己满足的事情,也许是看书,也许是学习。而学习常常能令她摆脱大学生活的焦躁与自责。
但她不会说出口,她的心理隐隐感到,在大学,学习是件难为情的事情,是不合群的事情。
小T这样的案子不是孤例。
学习在大学似乎被一些人认为是羞耻的事情。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大学宽松的氛围影响(当然也看学校)。当脱离高中以学习评价一个人的系统之后,每个人的选择面临着多样化的道路。学习(这里指学习课本专业知识)成为道路之一,很多人都处于迷茫状态。选择哪条路,社团达人?兼职?实习?这些选择并不是一下子能确定的,更需要时间摸索,摸索从侧面证明自身身处迷茫状态。除此之外,脱离高中系统,也意味着失去监督和督促系统。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要命的。
大学宽松的氛围很显然就丧失了督促的功效。任何人都没有像永动机那样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外界的氛围是一个很具有影响力的东西。
大学期间,我们专业的隔壁班是个师范班,与我们整个系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同,他们班的学习氛围堪称浓烈。我的一个舍友曾申请调班,大二来到那个班级,大一在原本班级能拿奖学金的她在新的班级师范班所处的排名却是相当靠后的。这令她有些颓丧,但也更加奋发图强。在这种氛围的督促下,那个师范班的同学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积极。
这是氛围的力量,也是群体的力量。当你所在的群体是积极奋斗的,是热爱学习的群体,自然你学习的姿态也会受到鼓励。最重要的是,你学习的样子不会显得异类。
有段时间,曾流行过一个话题:合群。有些文章特意针对的是,一个人为了合消极的群而勉强自己,跟随一起堕落,不能自己。
我认同不能盲目合群,但不合群有时候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人类就是群体动物,是需要群体的。当你成为一个群体的异类,就是不合群的时候,如果内心没有一定的底气和强大的自信的,那么个人也就会有一定的挣扎和痛苦。
要想不成为异类,就只有找到跟自己是一样的群体。
在大学,认为学习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下,自己所在的群体是缺乏这种学习氛围的。而自己学习这种行为又与群体相矛盾。
还有的是,个体本身。
上文提到合群,也许你的学习观念是不合群的,才产生难为情的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其实,你没有勇气坚持你自己,以个人之力去对抗你所在的群体,也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T的情况得到改变是在大三下学期,仿佛大家一夜之间变得积极认真起来,因为考研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考证的压力。每个人仿佛都在为了目标作准备,学习复习是小T周围人的常态了。
认为学习是难为情的时代在快接近三年的时间里终结,成为风中一抹灰消散了。
小T总是很高兴地跟我聊起,她感觉大三下学期打开的方式不对。然后又絮絮叨叨地说起最近复习的充实。
也许这段以学习为耻的时间因为阶段的不同而会被替换掉,但有些事情是同理可证的。
比如有关大环境氛围下的自己。
比如有关为了合群的自己。
比如有关勇敢地对群体说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