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是奥斯汀生前写的最后一本书,于她去世后出版。虽不像《傲慢与偏见》那样家喻户晓,却被评论家们誉为她写得最好的书,其中的女主角安妮•埃利奥特更被认为是她笔下所有女性中最完美的一位。
安妮出生高贵,聪慧娴雅,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母亲早逝,她被父亲完全忽略。19岁时与一位英俊热情的海军军官温沃斯特一见钟情,陷入热恋。
男方上门求婚,被她父亲冷漠无礼地拒绝了。没有地位和家产的人,在这位老爷眼里是极不体面的。同时,安妮一向尊敬的教母也力劝她谨慎从事,以免陷入困苦忧愁,葬送了自己。权衡之后,安妮听从劝导,放弃了婚约。
作者在此为安妮说了一句话,说她的选择更多地是为男方着想,而并非仅出于自私。
无论如何,被侮辱和抛弃的爱人愤而离去,她却从此在相思与懊恼中枯萎,深居简出,容颜憔悴。
故事从八年后开始。
安妮的家因为父亲与姐姐的挥霍无度而江河日下,早已不复昔日荣光。此时,温沃斯特舰长却腰缠万贯,衣锦归来,魅力更胜当年。人人都爱他,他也有心挑一位妻子,候选者是任何一位适龄淑女,只除了安妮•埃利奥特。
于是,奥斯汀就让安妮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爱人与别的女人日渐亲密,并用她细腻精微的笔触将安妮的见闻感受一丝一毫地雕琢出来,繁琐的日常事件被转变为艺术品展现。“两寸象牙雕”的功力至此已达顶峰。
安妮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和温柔宽厚的气质,使得她成为大家争相倾吐心事与依赖商量的对象,也因此让她有机会看到人们的各个侧面,从而准确地看透人心。
人心是不怎么好看的。不说父亲的虚荣肤浅,姐妹的薄情无知,就是友好往来的人家,大多也平庸无聊,感情粗糙,有趣的灵魂总是稀有的。
奥斯汀不时通过安妮的思考写出一些箴言:“人一走出自己的圈子,要对自己的无足轻重有个自知之明”,“偷听者永远听不到别人说自己好话”,说明安妮洞明世事。
当她的堂兄埃利奥特先生出现时,堪称完美求婚者。成熟体贴,身家丰厚,又是爵位继承人,更难得的是在未相识之前已对安妮一见倾心,念念不忘。可安妮丝毫不为他的示好左右,先是凭借直觉、然后拿到确切证据揭开了他的真面目:一名伪君子。
可是这么一位颖悟绝伦的女子在面对爱情时,还是明显降低了智商。
对温沃斯特舰长,只要他一出现,安妮就在心里夸赞他,人品高贵、气度不凡、举止文雅、自信开朗、真诚坚定……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其实温沃斯特无论个性还是行为都有许多可挑剔的地方。
经过了八年的时间,他依然对安妮心怀怨恨,这虽可解释为他还放不下她,但时不时就言行冷淡,刺痛她的心,实在有些小气。
他与路易莎举止亲密,任由大家误会,等待他的求婚,后来却向安妮暗示路易莎心灵贫乏,他看不上。虽然作者安排路易莎在摔伤后爱上了别人,使温沃斯特不必受道德约束向她求婚,但他在此事的处理上显然极不成熟,把自己带到沟里去了。
在路易莎摔伤生死不明时,他方寸尽失,痛苦地叫着,只指望安妮来指点安排,哪有一点海军舰艇指挥官的风范?
这些有损他光辉形象的细节都在安妮眼里,然而她通通看不见。她敏锐的分析能力和从容客观的心态一遇上他就大打折扣,她心跳加速、情意绵绵,被痛苦、辛酸、期待、喜悦各种情绪占据。陷入爱情的她还爱屋及乌,只要与他有关的都是好的,不平凡的。他的姐姐、姐夫,他的战友、战友的家属,一言一行,无一不好。
她那么绝望地热爱着,忠贞不渝。
这本书因为安妮的心境一直保持着沉郁、深沉的风格,与奥斯汀其他作品的轻松诙谐有很大不同,直到最后几页,温沃斯特才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嫉妒与自尊心,再次热烈地求婚,将安妮的世界瞬间染成玫瑰色。
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结局对于读者是一种安慰,而我更认为它是对于作者的安慰。奥斯汀写这本书时已经四十岁了(她于两年后去世),爱情、青春早已远逝,安妮那八年的心境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只是奥斯汀让安妮看到了希望。当爱人重新出现在眼前,她的心比她的头脑更快地感受到了春天,爱情的美容功能开始运作,既美化了对方,也恢复了她本已失去的娇美容貌。
我不知道真实的奥斯汀经历过怎样的爱情,是否也曾无望地爱着直至生命尽头,毕竟时代久远,关于她的生平有许多后人自行发挥甚至可能杜撰的故事。我只是相信,在写作这部书时,奥斯汀已经对人性有太透彻的认知,再难有哪位男子有足够的魅力,能让她降低智商,以心灵去感受。
引文均出自孙致礼先生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