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邓伟林(天伟之歌)
沃土情群第28期楹联创作,以端午节为题材自拟楹联作品一副。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故也称诗人节。
1.
屈子离骚千古耀;
端阳玉粽百家香。
格律无误。此联的对仗非常工整。屈子与端阳,作为整个专用名词去对仗,是可以的。离骚与玉粽,同是专用名词,这些词抓住了端午节的来历与特色,紧扣题意。千古,写出了时间之久,百家,写出了地域之广和人数之多,上下联分两个切入点去写,布局是不错的。耀字是动词,香字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用是可以的。整联读来流畅,但是,整联读来,都是陈腔熟调,未见创新与出彩,感情流于表面。
2.
赛龙夺锦,楚国遗风舒壮志;
求索寻真,离骚余韵证丹心。
格律无误。对仗工整。赛龙夺锦,写出了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和奋进精神。求索寻真,写出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布局不错,层次分明。楚国遗风其中一种精神气慨表现为"不服周",即有不认输,不低头的气节。用在赛龙舟比赛中也挺合适的。求索精神,也是屈子诗歌的体现。抒壮志,证丹心,字面对仗不错,但意思过于接近,张力不足。总体读来,有景有情有议论,这个作品还是不错的。
3.
龙腾万里,流云卷涌屈原影;
舟击大江,逐浪牵吟古国诗。
格律无误,对仗工整而且气势足。龙腾万里,这里的龙,可指龙舟,可指龙的传人,也可指中国。龙腾万里,表现了国人奋发,努力向上,目光远大的时代精神。流云卷涌,表现出国人对正义,忠义行为的敬佩与推崇。屈原是正气,正义,忧国忧民的代表。龙腾与流云卷涌相互相承,使一二分句连接顺畅。舟击大江,与逐浪,也连贯得很好。古国诗,隐喻了屈原的作品,如怀沙,九歌,离骚等,古国诗与逐浪牵吟也扣得很紧。整联读来,气脉丰常顺畅,用景语去写出情语,这是作品的高明之处。
4.
浪击飞舟,千条木棹竞终点;
粽沉江底,两岸人民祭屈原。
格律无误。这副作品,上联和下联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既写了龙舟竞渡,也写了抛粽祭屈子的历史典故。上下联融成一体。浪击与粽沉,这组词不但对仗好,而且很生动,形象,大气。另外,还有一个词很精彩,两岸。两岸,既可以指汩罗江两岸,也可以指祖国任何一条江河两岸,更可以引申为台湾海峡两岸,意境得到了升华。两岸同祭屈原,表明全中国都对忠臣气节的认同。一副作品,有一个亮点足以照亮全篇。如挑剔,飞舟与江底,对仗不工,我们可以稍作改动:
浪击舟前,千条木棹竞终点;
粽沉江底,两岸人民祭屈原。
5.
端午抒怀,一盏雄黄扬正气;
膺舟出海,万程带路启新航。
格律无误。这个作品,每字每词都对仗得很工整。上联抒怀扬正气,雄黄酒是端午特别饮用的酒,饮后扶正驱邪,这个正气用得巧妙,既扶正了体内之气,又扶正了人间之气。下联将龙舟竞渡比作膺舟出海,并将习大大倡导的一带一路也写进去。膺舟,借指有声望者之舟。启新航,既指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又指我国进入新时代,开启新航程。膺舟,借指有声望者之舟。全联上下紧扣,一二分句连接顺畅。有景有情,更见情感升华,不错的作品。
6.
千帆竞渡新程远;
万业腾飞绮梦圆。
格律无误。从字面上看对仗,一字一词,都合词性,对仗非常工整。竞渡,是贴近端午节的活动,但是,那是赛龙舟,而不是千帆竞发啊!用千帆这个词,就使整联与题意有所偏离。下联更是越行越远。作者原意应该是将竞渡活动,升华为追梦圆梦,为祖国祝福等。但由于上联走偏了,所以下联走得更偏。全联读来,老干体味道很浓,适合作为春联用。
7.
艾味粽香飘万里;
旗摇鼓响竞千舟。
格律无误。上联从粽香切入,下联从赛龙舟切入,布局非常好。艾味与粽香,旗摇与鼓响,是句内自对形式。万和千,都是数词,是虚指的,万里形容很远,千舟形容龙舟数量之多。飘和竞,这两个动词用得很漂亮,增添了活力和气氛。上下联融为一体,端午的热闹情景活然纸上,不错的作品。
8.
端午飞龙,永祐人间扬正道;
诗人守节,何愁世上少清音。
格律无误。从字面上看,每字每词的词性都对应,整联字面对仗工整。但是,个别地方词不达意。例如:永佑人间扬正道。佑字跟扬正道,扬正道是靠努力,靠真心去做出来的,弘扬出来的,而不是保佑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间与世上,都是指凡人生活的地方,人间与世上一样意思。整体读来,布局是错的,有条理。建议作者修改一下二分句。
9.
心怀故土,慷慨忧民千载颂;
眼望苍天,忠诚爱国万人尊。
格律无误,对仗工整,读来流畅。但是,作者在布局上,没有把角度扩展,上下联都停留在写屈原的忧国忧民。心怀故土,眼望苍天,虽然形态描写也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说很局限。千载颂,万人尊,对仗很工整,但是这些用得太多太滥的词,写不出真情实感,读来如喝白开水,欠缺联味。
10.
艾粽飘香,屈子投江存气节;
龙旗斗艳,健儿夺冠展雄风。
格律无误。整联布局是不错的,上联写屈子存节投江,下联写赛龙夺锦,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但是,上联一二分句,连贯得不理想。下联龙旗斗艳的环境,促使了健儿展雄风;而下联,不可能是由于艾粽飘香的环境而促使屈原投江存节吧。所以上联一二分句读来,易生岐意。建议修改一下:
艾粽飘香,素酒酹江怀楚客;
龙旗斗艳,健儿奋棹展雄风。
11.
忠义千秋,绵怀屈子;
江河万里,竞渡龙舟。
格律无误。此联读来非常大气。短短十六个字,既写景,又有历史评价,更将情感升华。在对仗方面,忠与义,都是半实字,名词,江与河,都是实字,是名词。忠与义,江与河,属于句内自对。千秋与万里,对仗非常工。千秋,从时间上切入,万里,从地方上切入,所以整联读起来,内容丰富,形象。这是一个不错的作品。
12.
一代诗宗,屈原风骨千秋炳;
九歌墨韵,汨水烟云万代扬。
格律无误。对仗也非常的工整。特别是风骨与烟云,诗宗与墨韵这两组,对仗不但工,而且形象。上联从屈原风骨切入,下联从汩水的故事切入,整联读来饱满,生动。如挑剔,千秋炳与万代扬,在这里是合掌了,或者说是张力不够。
13.
离骚一曲传千古;
端午万民敬楚臣。
格律无误。离骚与端午,都是专用名词,对仗是可以的。一曲与万民,对仗也工整。传与敬,都是动词。对仗也不错。但是,千古与楚臣这组,词性不相同,对仗不工。整联读起来,只把事情说了一遍,缺乏艺术手法。内容也是流于俗套,没有什么创新,感情也是停留于字词表面。
14.
端阳龙舟演盛世;
重午汨水纪屈原。
格律有误,多处不合平仄,请自查。作者未能熟练掌握格律平仄,建议作者先拟好平仄再去写。端阳即重午,这里合掌了。屈原是一个专属名词,而盛世形容词加名词,是偏正结构,这里对仗不工。整联读来,就象读陈述句,把事情说了一遍,没有成联的含蓄和婉转,欠缺了曲笔艺术,象白开水一样,欠缺味道。
15.
千古中华怀屈子;
每逢端节赛龙舟。
格律无误。端节,这里应该是想把端午节三个字缩成两个字,与中华对仗。但是,端午节可以缩写成端午,但不能缩写成端节。端节,贵州水族人民又称“借端”或“借瓜”(“借”水语“吃”的意思,“借端”“借瓜”即吃端、过端之意),相当于汉族过春节,是中国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榕江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祝丰收而举行的节日,也是水族人民最隆重的年节,节日期间主人以最丰盛的形式招待来客。怀屈子与赛龙舟,对仗可以。但是,千古与每逢,词性是不相同的,对仗不工。整联读来,平铺直叙,没有什么创新,感情流于表面。
16.
赛龙夺锦,楚国遗风舒壮志;
食粽祭先,汉家旧俗慰忠魂。
格律无误。字面上,每个字每个词力求工对,整体对仗很不错。特别是楚国与汉家这组对仗非常精彩。上联气势十足,下联相对于上联显得弱了。祭先,指祭先贤,先哲,这里指祭屈原。在下联中,祭先与慰忠魂,意思过于接近,拓展不足,使下联显得薄弱了。
6选3
2.
赛龙夺锦,楚国遗风舒壮志;
求索寻真,离骚余韵证丹心。
3.
龙腾万里,流云卷涌屈原影;
舟击大江,逐浪牵吟古国诗。
4.
浪击飞舟,千条木棹竞终点;
粽沉江底,两岸人民祭屈原。
5.
端午抒怀,一盏雄黄扬正气;
膺舟出海,万程带路启新航。
7.
艾味粽香飘万里;
旗摇鼓响竞千舟。
11.
忠义千秋,绵怀屈子;
江河万里,竞渡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