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读的书不多,而且大多都是后边几个月的成果,但比起去年倒是多出了许多感概。当了妈之后属于自己的时间被切成了一块一块散布在各个区间,看书之于我更像是另一个时空的放松。比起读书的时候,如今阅读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一行字看在眼里脑袋却无法接收,就像中间的连接生了锈非得打点油才能灵光。这点油只能靠练习与时间来施舍不可。在读书上我最大的坚持便是每晚给曾大宝读绘本,作用大不大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也不好说,但是这种坚持带给我自己的确实很多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还是一个让人舒服的习惯。
我喜欢的东西很杂,体现在读书上便是杂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齿于承认自己没有读过某些经典作品,感觉在那些开口便是世界名著多少本的人面前自己的阅读品味实在上不了台面。后来,才真正意识到阅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缘分的事情。圆桌派有一集叫《选书:读什么书成什么人》,几位大牛对于选书的容忍度很高,即便是被很多“知识人”鄙视的成功学里的鸡汤,他们认为假若能在某个时刻去滋补某个需求的灵魂那便是一本可以读的书。我记得几年前自己在朋友圈发过一条消息,大概意思是让朋友们荐书,说是要严肃书籍,还煞有介事的列出了不知在哪个不靠谱的营销号上看到的标准:看了会想睡。毛姆说过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能够从中获得愉悦感。去读那些看了想睡的书,你是觉得看教科书的日子太短了吗?现在想起那就是作。
现在来谈谈今年读过的书中我喜欢的那部分。
今年惊艳了我这个门外汉的作品:
《漫长的告别》与《异秉》
《漫长的告别》:
村上春树曾说,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当然,村上春树对于雷蒙德·钱德勒的推崇被书商们大大地印在各种版本的封皮之上。这本书我是在Kindle上读完的第一遍,然后入手了纸质书跟英文原版。英文原版会不会读,这个不好说,当时只是觉得书中的语言之美会不会被翻译过来时打了折扣?钱德勒的硬汉小说乍听之下觉得风格粗犷,然而细读下来分明生动流畅细腻自然。看起来有些粗鲁的侦探偏从他的视角里总冒出些文艺诗情的感慨,我看到豆瓣上有人评价他是“装逼犯中的王者”,深以为然,这不是贬义倒很能概括这本书给人的一种反差感。俗气的元素构成的浮华外表之下的质朴,就像告别,人生多少告别有的却格外绵长。
《异秉》:
《异秉》是汪曾祺在1947年写的短片小说,他大概对自己这篇小说很满意或者很重视,在1980年又写了《异秉二》。一篇小说是不是真的需要描述惊心动魄或者叛道离奇的情节才能吸引人呢?以前钟情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不会刻意去看,今年开启了短篇小说的大门才发现这是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记得毛姆说过,长篇小说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或多或少会有些瑕疵,但是短篇小说可以完美。《异秉》通篇基本上算是没有什么故事性,能够算上是情节的就是王二在茶馆隔壁的旱烟店赁了半间门面。仅仅通篇的描述就能让人意犹未尽。相比作者前一年写的《复仇》,《异秉》显然成就更高。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让读者去绕个弯来看故事,平实的写法才见真章。
科幻世界里的现实
很多人(当然我也是)的科幻启蒙是那本《科幻世界》的杂志,十多年前涨价后是十元每本。这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后,科幻小说在主流阅读中好像又开拓了几分疆土。科幻小说的好看在于它的角度多半很新颖再加上大众陌生的专业性显得格调很高。几年前买了《沙丘》,一直看不下去,看来有名的书那么多最后还得拼缘分。今年只看了三本科幻小说,两个长篇,一个短篇。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尤比克》,郝景芳的《弦歌》。对迪克的作品好奇是因为《银翼杀手2049》,整个电影的色调昏黄暗沉,科技的发达与环境的落后,总是蒙着一层沙尘滚过的脏乱感。末世未来只看画面那调调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商卖迪克的作品一般是五册一套,原本冲着电影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去了,可最先看完的倒是《高堡奇人》跟《尤比克》。《高堡奇人》已经有美剧出来了,色调跟预想的一样,那种暗沉压抑感应该是他的作品给人的整体印象。《高堡奇人》是设想二战中轴心国取得了胜利,世界是个什么样?其中有一本神书《易经》戏份很重,用以日常占卜吉凶。书中有一段穿越,写得比较隐晦,第一遍看过去只感觉有点奇怪,再看才看出了其中的奇幻部分。《尤比克》,概括起来就是我以为我的老板死了,后来发现可能是自己死了,再发现可能还是老板死了,哦,原来还是自己死了。关于反转,首先想到了2010年的那一部《盗梦空间》,电影最后的那个旋转的陀螺像一个漩涡说不清现实到底是镜子的哪一面,而你又是站在镜子的哪一面。《尤比克》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一九九二年,初次出版是在一九六九年,即便现在时间的刻度已经到了二零一八,对于书中的未来感仍旧没有任何影响。“尤比克”出现在小说的每一个章节,直到后半段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这本书里“尤比克”大概就是那个陀螺,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充当的一座灯塔。
迪克的这两本书阅读体验都很不错,画面感也很强。在我读来的时候想象中的画面永远都是那种暗沉的色调,大家也可以试试,看看你们“看到”的色彩是什么样的。明年的科幻类想读一读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想去膜拜一下这一位大神的脑洞。
古人的精致生活
车前子曾说过:日本一直都是附庸风雅,到了后来就真的雅了。那日本附的是谁的雅?当然是中国古人的风雅。古人的风雅之作数不胜数,这里讲的这两本书从某个侧面去论证这种对风雅精致的追求。沈复的《浮生六记》,书中所述不过日常与坎坷,为何能够风靡两百多年?于平常中道尽生活的特质,在苦难中仍保留对向往生活的追求。全书本有六记,后两部分遗失后便只剩下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其中闺房记乐是最有名的部分,读这一章的次数也最多。今年终于零零散散将整本书读完,给我触动最深的竟然是闲情记趣这一章。这章主要讲了盆景赏石焚香草虫之法,每样都很有自己的见地,所述详尽颇有研究。风雅爱好著书立传之事常有,更不用提“专业人士”的作品。但是沈复是个什么人呢?落魄的公子哥,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立世的功绩,很普通,为了哥们儿义气还被人套路追债,唯一能被后人称道的就是有位模范妻子。这么一个人,讲起那些风雅之事倒是一套一套,吃喝玩乐无不有自己独到且有体系的见解。可见,在古代追逐风雅不是一件标新立异或者需要多高门槛的事情,群众基础广泛。《阴翳礼赞》中有一节讲到如厕之雅,其中讲到一位中国贵人入厕为了不见那污秽之物收集了许多昆虫的翅膀。排泄物没入那薄薄透明轻盈的翼翅之中,“云林(倪瓒,号云林)…他搜集众多飞蛾翅膀放入壶中,置于地板之下,垂粪于其上。这无疑是用一种动物的翅膀当做粪纸以代替沙子。因为蛾翅是非常轻柔松软的物质,可将坠落的牡丹饼立即埋没而不为所见。古往今来,未曾听说厕所之设备有如此豪华者……”。由此可见古人的精致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堪称一绝,也难怪作为模仿者的日本在孜孜不倦地复制粘贴N年后终于精致出了自己的风格反倒还能让我们这些中华后人蜂拥而至只为了他们的一个马桶盖。
青年小说家们
马伯庸:脑洞大开的历史爱好者。《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等,集历史考究与合理瞎猜于一体,看得人意犹未尽。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这让我想到了日本人陈舜臣写的《中国的历史》,在书中他经常假设如果历史的真相是另一面会怎样呢?看其他国家的人写中国历史很有意思,再加上陈舜臣本身是个作家,他笔下的历史在保持客观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温情。看马伯庸的书能感觉他也是一个温情的人,用笔去弥补历史的冷酷和缺憾。
双雪涛:曾经是个银行职员,某天正在为房子的首付发愁,突然看到有那么一个台湾的文学奖在征文,首奖奖金刚好能解燃眉之急,于是花了二十多天写了一篇小说,一举夺冠。后来又接连揽获了几个文学奖后干脆辞职专职写作。目前只读过他的《平原上的摩西》和《飞行家》两本短片小说集。最喜欢《大师》这一篇。《大师》讲的是一个视棋如命的故事。爱好这种东西到达了一个极端是个什么体验?应该不能再称之为爱好了吧,大概可以叫痴迷。有所痴迷的人是幸还是不幸,外人不足道,衡量自在心间。他的小说有一种比较悲情的调调,这种感觉在很多如今的青年作家笔下都能感受到。我常在想是不是悲情更容易揭示深刻呢?亦或者是“人间不值得”。
郑执:今年有一个“匿名作家计划”的活动,类似于写作版的蒙面唱将,几乎召集了内地现在最知名的一批青年小说家们。这个“匿名作家计划”的第一名便是由他的《仙症》获得,很好看,微博里有全文大家可以去读一读。我只看过他这篇小说,最大的感受是笔调非常流畅。整个故事并不是一个从一到十的顺序发展,有不同时间的穿插,但是读下来不会感觉有转换的突兀,阅读起来会感觉很舒适。
今年读了比较多的短篇小说,发现短篇确实比长篇要“完美”。这几年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很流行,每一部都是厚厚的三大本,情节再精彩有时也难免觉得有些部分读起来有些乏味。我现在严重怀疑书封上写着的粗体字“平均3个通宵读完”就是书商给读者下的套:你读不下去是你的问题。在读完《巨人的陨落》跟《世界的凛冬》后我决定剩下的那部《永恒的边缘》能不能看还是随缘吧!至于开了个头的《圣殿春秋》也随缘吧!
网文
英雄不问出处,文章应不应该问出处呢?就好像有的人买书直接看出版社,靠谱的出版社出的书闭着眼睛都愿意买。如果小说有出生论,那网文估计在鄙视链的末端。网文写作一部分因为爱好,一部分因为钱。为了钱写作并非就不会出佳作,据说塞万提斯当初就是靠写作赚钱,为了扩充篇幅多得稿费在《唐吉坷德》里塞下了很多小故事。当然没有那些无关紧要的小故事,这本书会更好,于是很多精简版干脆将那些冗余的部分给删了。因此,网文好不好看还是要看作者,好的作者即便是为了钱在酒里加点水但给你上的菜也会是精品。《有匪》我觉得就是一桌好菜。难得的大女主靠着自己的一刀一拳打下的功绩。我看到网上有人说若干年后这部作品堪比金庸古龙。这个真的的夸得过分了,好归好但离金庸古龙还是有明显的距离。史航总说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围着金庸作品构成的,但我相信一个人很难就《有匪》这样的作品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作为“下饭菜”却是十分足够的,我就是吃中饭的过程中看完的
读着原著看着电视/电影
这个部分主要是指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最早系列地看阿婆的小说其实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找一个旮旯最好还能落着点阳光一个下午的时光便能轻松消磨掉。她的小说大部分都被拍成过电影,今年我主要重温了三部,《东方列车谋杀案》、《无人生还》、《ABC谋杀案》。都是阿婆最知名的几部小说,同时也刚好有最新的影视作品出来,于是便连着看了。两部英剧,一部电影。英剧的品质是出了名的,而且也只有那种英伦调调才能重现书中的氛围。
童书
没小孩之前我印象的童书就是《三毛流浪记》、《大闹天宫》呀,最多再深刻一些的大人小孩都该读的《小王子》、《青鸟》之类的。有了小孩之后才打开了一扇绘本的新大门。有一次,曾大宝他爹拿着一本绘本有些不屑地说:字这么少还卖这么贵。我深深地给他来了一个白眼,更加不屑地说:你懂什么。自从买绘本上瘾后我就几乎没有再买过包啦!现在至少有底气说上一句,经典绘本就是有它经典的理由,至于区别在哪里有没有蕴含一些儿童心理学,我说不上来,但是曾大宝的反应却是最直接的证明。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赫德: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著名的作品有《逃家小兔》、《晚安,月亮》。这两本书都属于曾大宝特别喜欢的绘本,而且刷新了我对绘本的一个认识,哦,原来还可以这样。
《大卫,不可以》系列:这个系列有三本。大卫的形象有点像个小恶魔,干了很多让妈妈和老师抓狂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又有几件不是自己小时候干过的呢?
小鸡球球系列绘本:这个系列的绘本有很多本,又分了好多小系列。是曾大宝宠幸最长时间的绘本系列,主要也是因为数量多针对不同月龄的小朋友有不同的系列。不过图画风格与故事都很有趣,而且也有小设计,读的时候还能玩。
小熊宝宝的好习惯绘本系列:针对小朋友要养成的好习惯做的绘本。准备给曾大宝刷牙之前我就特意挑选出讲刷牙的那本不时给他看,结果某宝很顺利地就接受了刷牙这件事。总之是很实用的一套绘本。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我不知道对于嗯嗯这个东西人类是不是天生就感兴趣,每次一讲到这本书,曾大宝就笑个不停。而且他还会将书名改成《是谁嗯嗯在妈妈头上》。他第一次自己分角色读书就是在看这本绘本的时候,首先就是那只倒霉的鼹鼠,他会用很生气的语气说“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再用自以为无辜的声音去扮演鸽子、马、牛等等,很好玩。
揭秘系列:在曾大宝心中是一套“很贵”的书,曾经特意打电话给出差的爸爸表示自己准备买新书但是很贵,某爸很殷勤地表示“让爸爸来买”!不过这套书应该更适合大一点的小朋友,对于两岁多得小孩而言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抱抱列车》、《小报童》、《母鸡萝丝去散步》,这几本也是最近看得比较多的。
乐乐趣:一个品牌,有各种类型的童书。最早买的是一本童谣,有不同的按钮对应不同的童谣。包括揭秘系列也是这个品牌的。最新给曾大宝买的一本恐龙的绘本也是乐乐趣的,有立体的恐龙做得很精致。还有一本《我们的身体》更是做得很用心,不过比较适合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看。
DK系列:指的是英国著名的出版公司DK公司与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系列童书。主要针对6至14岁的儿童。书本都很精致,但是更侧重于科普类。估计等到读小学,DK系列会是购买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