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当时就想,这是让人们不要用武力去与人沟通,于是,果断放弃了读这本书的看法。
直到在一个书友群里听到友友们的推荐,而且是极力推荐,这才有了读这本书的欲望。去图书馆,在书架上偶然看到这本书,终于决定一读此书,然后,相见恨晚。
这本书共有十三章,我将它概括为三个部分:暴力沟通的四种情况,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练习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
暴力沟通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道德评判;第二种情况:进行比较;
第三种情况:回避责任;第四种情况:强人所难。
道德评判。就是说,一个人做了一件让你不高兴的事,你不去描述事实,而是先给别人做个评判,贴个标签。
可不是吗?对我来说,这太正常了,就拿前几天来说吧,我找不到电瓶车钥匙了,我开口就对老公说,“你把电瓶车钥匙放哪了?你总是这样,东西拿走不知道放回去!”结果,我在自己的包里发现了电瓶车钥匙。
进行比较。这个比较常见,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我就是在比较中长大的。我有一个小我一岁的表妹,特别聪明,读小学时跳了一级,于是后来与我读同一个年级。几乎是每一次的考试 ,我爸都要拿她的成绩与我比较,人家是学霸啊,中考时县内排名第一,而我是拉着猪尾巴上高中的成绩。所以,那种虐心的感觉至今都不想回忆。然而悲哀的是,我又让我女儿经历了这种遭遇。好在,意识到这一点,为时尚不算晚。
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喜欢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短语。比如说,“我没办法,我不得不这样”,“你让我伤透了心”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回避责任。
我觉得自己经常这样说,“我不得不烧饭”“我不得不带孩子”“你让我没有自由”等等,这样的抱怨几乎是张口就来。我没想到这是一种回避责任的心理,更没想到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力沟通方式。
在书中,卢森堡博士提议,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关注自己的情感根源,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强人所难。也就是威胁,告诉别人,如果你不配合,你就会受到某种惩罚。这一点好理解,我的领导常常这样说,比如在开会时,他会强调“这一点,我今天在会上说过了,如果你们在这个问题上出错,后果自负!”原来这就是语言暴力啊!下次他再这样表达,我想我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了,因为这是他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哈哈!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就像我开头说的我找不到电瓶车钥匙,我观察的结果是在固定的地方没有见到电瓶车钥匙,而我对老公说出的话是,你总是这样东西拿走不放回原处,这就是评论。这样说的结果,老公当然就是不服气地:反驳我没有拿,你什么时候看到我拿的?
感受。兴奋、喜悦、开心、害怕等等都是表达感受的词汇,要学会觉知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看到这里,我有一种戳中内心的感觉,真的是这样,我听到不中听的话通常就是前两种选择,而这两种选择最后都让我感到更加痛苦。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我意识到要学会从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要想一想,他这样说时他的心情怎样?他需要什么?换个角度考虑,也许就可以避免或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且请求要越具体越好。比如当我们急着出门的时候,催促孩子快点,不如说,我还有10分钟要出门了,请你在5分钟内吃好早饭。书中也举到了一个例子,父亲对年仅15岁的儿子说,我希望你有一点责任感。而事实上,儿子并不清楚怎样才叫有责任感,这样的请求就过于抽象。
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怎么做?四个步骤:1、区分观察和评论;2、体会你的感受;3表达你的需求;4、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并不是看一本书就能学会的,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教我们如何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经常思考,你出口的这句话是观察的结果还是你自己的判断?你有什么感受?你需要什么,说出来。以及说出你具体的请求。当然,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以后在听别人说话时,也要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和真实的需要,不要被情绪蒙蔽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