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逆境,把逆境视为自己的学习区。
如果把逆境理解为遇到的困难、挫折或不利的环境,也就是自己的“非舒适区”,我曾几次下意识地选择了走入“逆境”。回顾过往,意识到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长”上,一次次的逆境则有可能成为一次次的学习机会。
图片来源:得到《超级个体》专栏
因为播音朗诵的特长,我18岁从师范学校的音乐专业毕业后,成为了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生活在有鲜花与掌声的舒适区。可我却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走出了那个有着事业单位编制的、稳定惬意的舒适区,到中国传媒大学攻读了新闻学与播音专业的本科双学历,然后,希望进入央视工作。
当时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回到故乡电视台那种舒适的工作环境比起来,无疑是逆境。普通话的特长也许在地方电视台足以成为我明显的职业优势,但央视的竞争无疑更加多维、激烈。为了拓展语言特长、扩大维度地增加自己日后的竞争力,我选择了利用非典那段时间学英语,准备赴英国攻读研究生。
准备托福考试的过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逆境。之前是学音乐、播音专业的艺术类学生,很多精力投入了专业练习,没什么扎实的英语基础。而初学时的挫败感和我已经取得了“一级甲等普通话证书”的播音能力带来的满足感相比,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技能迁移”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迅速、简单。
幸运的是,没什么基础的我遇到了知识的源头——教词汇的古典老师和教阅读与写作的李笑来老师。科学的学习方法助我事半功倍,也帮助我走出逆境,8个月时间通过了托福考试,第二年顺利拿到签证赴英国攻读硕士。
从英国留学回国后,我考入央视财经频道,在具体的双向选择时,面对我很舒适就可以做好的中文配音等工作,我还是选择了国际事务组这个对我而言更具挑战、有点属于“逆境”的工作环境,因为国际组的工作人员起点就是过了英语专业八级或者有数年留学背景。而翻译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通讯社的新闻稿件、国际财经专业知识的涉猎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专家的国际外联等工作,都使得我不得不一次次进入“学习区”,比如学习“美国次贷危机”、“纽约股市的买空卖空”等专业知识,以及它们的中英文表达方式等等。
古典老师在《成为职场MVP》网课上讲过“721学习法则”,还提到过大多数时候,我们还远远没有努力到拼天赋的程度。我觉得正是逆境带来的问题,指引我们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做靠近“拼天赋”的种种努力。
一次我应邀双语主持《亚洲财富论坛》活动时,也为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驻华代表做了现场翻译,他谈到了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等内容,正是平时在“逆境”的翻译国际新闻工作中比较熟悉了那些内容,才使得现场的翻译顺利、流畅。
以上,都是主动选择的“逆境”带给我的成长。
学习了《超级个体》里极其功利地获取知识的源头,我明白了以目标为导向的高效能学习;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我开始思考如何种植自己的“知识之树”、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我开始思考自己常常被问及的“如何提高中文播音朗诵水平?如何练就像美国电影演员或者英语播音员那样标准地发音?”等问题,开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与加拿大女王大学的朋友、老师们的365日“世界之音”练习项目,探讨、总结英语音标发音练习的科学原理。
比如肌肉、细胞记忆和大脑回路的形成等底层原理,其实成年人练习发音,更重要是做减法,不要试图用自认为相似的母语发音去连接练习,而要明白发音时口腔动作与发音位置的不同,通过大量练习在大脑中重新打通一条回路,才能真正地摆脱中式英语发音的困扰。
适当给自己一点逆境,当然要适度,不在舒适区,也不要在恐慌区,就在高于你能力一点点、通过努力可以跨越抵达的范畴内。遇到恐慌区时,往往是因为目标远高于自己的能力,这时你可以通过一个个细分的小目标,把自己调整到学习区。要PoliPoli慢慢来。
接纳、拥抱逆境,就是接纳和拥抱主动学习与自我提升的机会。走出舒适区,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