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麦粒不能像米粒那样直接煮着吃,而要磨碎做成面食呢?
大家的回答太踊跃了。
大家这样猜测:
(1)麦粒可以煮着吃叫麦饭,米粒也可以磨碎叫米粉啊!
(2)可能是小麦煮着吃口感不好;
(3)不同的吃法,麦粒也可以煮着吃啊!
(4)麦粒也可以直接煮粥的,和大米一起,口感就像QQ软糖一样。
(5)未熟透的麦穗烤着吃特别香;
(6)为什么猪肉不能生着吃,要煮熟?
(7)麦粒如果脱掉最上面的一层皮,叫麦仁也可以煮着吃;
(8)能;
(9)不如米粒煮着好吃,好像表面有一层皮。
(10)可以煮着吃啊!就是口感没那么细腻,你可以试一试,以前试过用火烧了吃,味道不错。
(11)麦粒也可以熬粥,我们那熬小米粥的时候就放。
(12)磨了比较好吃,直接吃有点吃不下去。
(13)因为不好吃。
(14)麦粒可以脱壳煮着吃叫麦仁,米粒磨成粉叫米粉,蒸熟可以做成米粉,也可以做成糕点,像汤圆啊,年糕呀,驴打滚啊,冰皮月饼啊,诸如此类,婴儿辅食好多以米粉为基础。
(15)古代我们也是吃麦饭的,但是这东西消化不良,后来才发明了磨粉食用的方法,这时候虽然干硬,但好歹没有消化不良了。之后发明了发酵的方法,解决了口感问题,才成为"第一主食",类似的还有豆子。豆腐和豆酱是农耕民族补充蛋白质的魔法。
可以说,大家看完这些回答后,就大概了解的差不多了。除了第(14)个答案里面的食物我有很多没太见过,没办法核实真伪外,其余的所有答案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分析的。
以下我来系统的整合和阐述:
这其实涉及到的是口感和营养价值的演变,古时候人们虽然没有科学工具,但凭借着以长期观察和归纳法为基础的分析架构,也找到了一条比较合理的食物演变之路。
水稻和小麦其实差别并不大,都是土地上长出来绿色能结果实的植物,最开始人们把整株都吃了,但总有剩下的,他们发现剩下的慢慢变黄成熟了,然后结出带壳的东西来,最开始他们就直接嚼着吃,连水稻外面的糠壳和小麦的外壳都不去掉,但他们发现不好吃。有了火之后就产生了两种基本的烹调方法,一种是烧烤形式的,一种是水煮形势的。但第一种总容易将整株点燃,然后就啥也吃不到了,不太容易操作。于是就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当然也不脱壳,就那么活生生的带壳煮。口感是软了,但发现了两个基本问题:小麦扎嗓子,水稻的糠壳最后又会排出来。于是人们最早发现了水稻的正确食用方法,去壳水煮,营养丰富,口感也非常可以。而对小麦,只想到了给它脱壳,以为煮着吃了,就和水稻一样了。结果并不如愿,一个是口感不好,比较韧;再一个就是如果不怎么嚼的话,就有着金针菇一样的传说:see you tommorrow。更重要的一点,靠吃小麦的那几家明显体态消瘦,显得营养不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想既然不好嚼烂,就在没吃前就给它整碎,再吃,不就可以啦!于是有了面粉这种东西,这样虽然口感上还是没有水稻好,但是起码营养上没差太多了。后来有了发酵的技术,面食变得松软,这才慢慢与主食大米相齐名,成为"北方面食,南方米饭"的基本格局。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北面南米?
看看南北降水量的差异,你大概就明白了。
至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靠近银川一带等地,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酷爱面食,并保留着烤麦子的习惯。以上提供烤麦子答案的就来自宁夏银川和内蒙古乌海地区。
有位朋友问我,问这种问题有意义吗?
我并没有在朋友圈回复,这里捎带回复一下,我觉得看完这些你就会明白,你基因里对面食的酷爱是如何形成的。而且生活是不是也有趣了点?至少我又得知了一种叫做烤麦子的美食,当然你也可以管它叫烧麦,而此烧麦非彼烧麦。
我的一点感触: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请利用好基层的力量。
延伸阅读:
如果你对蒸馒头、对面食感兴趣,而且困扰于不能很稳定的蒸出蓬松可口的馒头来,请阅读文集《一百万个为什么》的第75篇文章:用医学知识教你蒸馒头,5800+字的文章会为你系统科学的讲解蒸馒头方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还有如何挑选面粉,如何粗粮细作等问题,欢迎交流,一起做出好吃的面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