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所认知的中国文化,在一个角度上看,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建设中,所沉积起来的知识体系。那么人文精神又是什么呢?
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在生活中都存在着追寻某种神圣的期望:追寻人活着的意义与生命的真正价值,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追寻,就是人文精神,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人文精神,又是人类文明正向演进的基础原力,什么是正向演进?无害演进。
这个原力的作用,需要一种系统的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的指导,才可完美地展现于各种关系与各种领域当中,最终旨在展现出个体完美的独立性与整体完美的和协性。而在经验中,人类的正向精神追求又不断补充着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
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文化,就是五千年中国人文精神活动的指导框架和实践总结。而这五千年来的实践,高度结晶出的这一知识体系,虽然浩如烟海,但其核心主干只贯穿着三种关系:一、人与宇宙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三、人与物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一切当中,又成为物,情,理的三位一体的展现:物,是生命物质的形状,质的;情,是生命物质的特征,功用,性情;理,是生命物质产生的原因,根本上就是道。
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宗教,经济,科技,军事,婚姻家庭等等各个方面,但人文精神的基点起于:个体生命追寻其存在于宇宙中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人文精神的最原始基点,是建立在人与宇宙的关系之上的,最先是为解决生命科学而出现的。即:人文精神有着关怀终极的深远意义,但实践的途径则遍及一切领域。
而从关系构建的角度来讲,根本上体现在三种关系中,一、人与宇宙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三、人与物的关系;但不论上述关系展现于何处,客观上皆具备物,情,理之三位一体特性。
人与宇宙的关系在精神追求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是怎么来的,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道德经》中有句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还有一句话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根本上是来源于宇宙,在西方文化中,认为人来自上帝那儿,即:生命根本上源自超越一切的原力一一道,或西方认为的“神”。
而这个“道”,是种什么特征呢?
国学中以“至诚”,“上善”来表述。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此表述“道”的特征。《中庸》中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万物从道中生出,自然也就具备道的诚,善特性。
弄明白人与宇宙关系的目的在于:人,根本上从何处来,应维持一种什么样的特性,进而与宇宙建立天人合一,从而打开个体生命的智慧,实现个体完美的独立性。
人在世间需要建立的第二种关系就是依据道的特性,建立正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儒家的话讲,就是:仁、义、礼、智、信。用佛家的话讲,就是善;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爱。人文精神于整体社会关系上,就是为构建整体的完美和协与有序而在,人文精神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于个体之间须做到诚善无欺,宽和大度,以此洐生出整体的正向管理智慧:仁、和、爱、公正。
人文精神展现出的第三种关系,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创新和运用各种技艺,才艺,器物方面等。这一关系依旧需要立足于人与道的诚善基点上,力求精益(诚)、超然(心不为物所役)、善用(以此明道)。
世间由道派生出的一切生命物质,都展现为物、情、理的三位一体特征,但是,人在建立与人,与物的关系上,首先要依理,或曰顺道;《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故而明道,是人文精神在一切关系中的根本,后两种关系都应是以第一种关系为基点的,如果没有第一种关系,后两种关系在方向上就会出错,进而产生不好的因果。或人与人之间以缺乏真诚的利益交换交相处,或以恶相向;或人为物所役,所害,或人为私欲而研发有害之物。
前面讲了,所有关系于客观上展现为物、情、理,物、情、理当中,理是物与情存在的原因。这个原因有正有反,即:顺道或背道,故而理的基点就是道。而物、情、理又是主体对相对客体的认知法。生命在建立各种关系之前,相对主体对客体首先要形成认识。但是如果离开了第一位与道的关系,那么对于客体是无法正确认知的。比如,父母如果不明道,对于脑子中装着现代魔性文化的子女,他们不会认为有问题的,对使子女发生人格变异的原因,他们不会认为不好。
诚善与否,宽和与否,无私与否是一切认知的基点。因为一切存在皆源自创生一切,销毁一切,再造一切的终极原力一一道。道之所以创生一切,销毁一切,再造一切,是因为道是无私的,个体生命一旦同化道的无私特性,生命就会具备永生与大智慧。
生命正确建立与道的关系的终极目的在于:明白我是谁?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的问题。生命正确建立与人,与物的关系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何去,怎样去的问题。故而正向构建这三种关系的过程就是构建信仰的过程,人文精神实际上也就是信仰的表达。
在家庭教育中,人文精神就是家教的支架。建立强大的人文精神,会激励受教者建立远大志向,养成大成良习。同时能够激活天赋,强健身心,具备抗锉折能力。全家人一起系统打造家庭人文精神,家业必倡,家族必旺,这在过去社会,也就是家学。
从物、情、理的认知法上来看,父母首先要建立人文精神,才能判断出孩子在物、情、理上是正向的展现呢还是反向的展现。这当中,信仰,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但人文精神又贯穿在一切领域当中,故而人文精神在教育中,并非是要将受教者引向宗教。
在明晰了家教的基点方向之后,就先须要通透构建人文精神的道德心法,而心法则在经典的表述中。
无论任何时候,通过建立人文精神,先培其德,再训技艺,才是家庭教育的大成之道。(昕昊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