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班早,就去宜家逛逛,想给自己的新家添置点东西。逛了一圈下来,我才发现要么太大拿不动,要么根本用不到。
过完年,爸妈就开始忙着起房子,清明回去还没安装窗户,五一回去,基本成型了,住在四面水泥墙的房间里,认床的我,还不习惯这个临时搭起来的小床,以往在家睡得很早,新家的第一晚居然失眠了。窗户比以前大了,月光倾斜而下,窗外的世界,却不再是漆黑一片。
待在家里,就算空荡荡的房间,也显得很温暖,不害怕,不孤单,全世界最爱自己的两个人住在隔壁,这是全世界最强的安全感。
就算面对还没装修的家,也一样好过了外面的繁华世界,属于自己的地方,最舒服最自在,不是吗?
在这个物质年代,很多子女可能都认为,多挣两钱给爸妈买点东西,给家里添置新的用品。将外面的新奇玩意带回家里,让他们通过这些没见过没用过的玩意,感知外面的世界,然后自顾自地玩手机一下午。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会使用这些新玩意,并不是不懂如何使用,只是活了大半辈子,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你又不在家,你买的那些东西,随着你的不在,而被放在了某个角落里,偶尔会拿出来擦擦洗洗,再放回去,就像你在他们心中的某个角落里,偶尔也跑出来触动他们的牵挂的神经,再放回那个永不遗忘的角落。
我相信,家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位置,那是任何事物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总想尽力地让家看起来更美,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家人这个概念。没有家人,再大的房子它也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建筑,装扮的再华丽,也没有用。我希望我们都能明白,家人才是家的核心。这道理本是人的常识性应该明白的,恰恰被很多人忘却了。
经常外在的孩子,除了要好好照顾自己,还要经常回家。时间不等人,一转眼你就长大了,再一转眼父母就老了。他们为了你倾尽了后半生全部的时间和金钱,不是让你买什么好玩的东西。他们养你长大让你飞翔,不是为了你能赚多少钱孝敬他们。如果连骨肉亲情都要用金钱衡量,你想想,这个世界会变的多可怕。
我每次回家,都想买点什么回去,可是想来想去,无论什么样的礼物,不如我回家唤一声爸妈让他们更开心。
小时候经常在他们身边跑来跑去,一分钟一口爸妈叫着,时间一直走,这样的频率也一点一点降低。有些人,大半年不回家,声称放假太少,回家时间不够。但是他们却有时间出去旅游,即使两三天的旅游,也让他们兴奋期待,并且不会嫌弃时间少。
或许他们根本不是嫌弃时间少,只是更喜欢出去潇洒玩耍,喜欢外面的世界,喜欢过自己的生活,还当自己是个孩子,还以为父母真的能一直在家里守护他们。直到后来的某一天,他们才恍然发觉,时间带走的不仅是自己的青春还有父母的黄昏。
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她是城里人,每年暑假她都会来她爷爷奶奶家里玩上半个月。可至从升入中学,她就没有在出现我的生活里,后来听我爸妈讲,她父母离异,早早辍学,
我读高中的时候,她已经拿着分家费,独自出去闯荡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说她已经结婚了。
后来,她奶奶病重,想见她,她爸爸打电话给她,她完全没当回事。直到她奶奶病故,丧礼上,前来吊丧的人很多,却唯独不见她。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个孩子铁石心肠的时候,送去火葬的那天,她的车一直跟送葬车直到火葬场,直到她爸爸敲开她的车门,递给她一条孝布,她的眼泪终于决堤了。
滚滚而流的泪珠,是什么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无人能代替她去体会那份懊悔和伤心。这人世间从此也没有什么能代替她奶奶对她的那份慈爱。她与她奶奶的回忆,在多年前的某一天就匆匆画了句号,可能那时以为只是分号。分号后面没有后续,也只能画句号了,不是别人没有给你机会去完善这一页故事,是自己太,才让多年的一次小别离,成了今生最后一面。
回到她奶奶家,她再次看到了我,一句话都没说,擦肩而过的路人微笑,或许她习惯了淡漠这些最纯真的情感,但是,她始终要面对最伤心的阴阳两隔。
记得小时候长辈最爱听一首歌就是《常回家看看》,儿时的我们也能哼哼唱唱,乐享其中,自在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