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双11预售活动已如火如荼开始,白天忙成狗的我,也忍不住偷空去浏览双11主会场,预售的定金也是付了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和去年有个很大的不同,几乎每个品牌都有转盘抽奖活动。转盘奖项除了设置一些不同额度的优惠券外,还有iphone 8这个大奖,并且还被额外标注,十分显眼。我也点了几把转盘,明知中大奖的概率极低,但在指针转动的过程中,还是希望它停在大奖那里。但意料之中仍难免可惜,每次都停在大奖的隔壁,只差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很值得寻味。
为何要设计这一点点的偏差?这一点点偏差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今天在看万维钢《高手》这本书时,看到“行为设计学”一词。这个词罗振宇在2017跨年演讲中也有提到,并强调这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去钻研的东西。
那究竟什么是“行为设计”?我尚未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我的理解是,利用人类的心理特点以较难觉察的(或当事人不知不觉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行为,让其符合设计者的预期。
这个学派起源于一个老鼠实验。1930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了一个实验装置,来研究老鼠是如何对奖励做出反应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人的行为和这只实验老鼠一样,如果设计好激励措施,便可以主动左右人类的行为。
听起来是不是有股“阴谋”的味道?其实学术结论本身没有道德问题,而是要看怎么用。
比如书中有个例子,在男性小便池里印上一只苍蝇,就能大大减少尿液外溅——因为人们会“瞄准”苍蝇。当“行为设计”与当今商业活动、消费行为结合起来的话,这门学科逐渐成为了商家的营销利器。
再看开头抽奖转盘的设置,为何差一点点就中奖,而不是差很多?虽然结果都是没中奖,但通过“差一点”的设计让你产生“我不是输了,而是差一点就赢了”、“我的手气还不错”这类错觉,这会让你更有动力继续玩下去。而如果指针停在大奖对面呢,你可能就会感觉中奖压根没戏,就不想再去尝试了。
除了“差一点”的设计外,还有一个设计与之相配合,那就是抽奖次数。每个商家的无条件抽奖次数是有限的,每天只有一次,如果你还想转,就要求你得完成收藏、分享、加入购物车之类的操作。当这家转完了,很可能还想去转其他家,只要有时间就不停地想要试手气。
这样设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最大化你在淘宝上所花的时间。花的时间越多,剁手的可能性就越大,剁掉的手也就越多,商家也就越乐见其成。除此之外,淘宝上还充满了各式的行为设计,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总之,行为设计学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让人上瘾。
如果你的老婆或女朋友双11买了成堆东西,千万别怪她,因为她是被层层设计的(这句专门写给老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