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碰到一些迷茫的朋友,加上个人近期在读心理学自我发展课程,有了一些交流感悟。
在心理学课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说到有一位读博的博士,刚进入博士环节,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实验室。可是到了这个实验室后,他发现导师平时都忙自己的项目,很少给予他指导,但是要求很高。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不太友善,竞争很激烈。而且毕业也很难,师兄师姐经常有延迟毕业的现象。
他觉得压力很大,找一个师兄商量,师兄就说你要退学早点退,等到博二博三就更不合算了。找父母商量,父母当然是坚决反对。这时他在想该怎么办?
要不要退学,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如果我们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不外乎两种选择:
要么我顺从环境。我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听话。
要么我就反抗环境。既然老板和实验室让我不爽了,那我就应该离开。
或者,要么我能马上找到一个好工作,那我应该退学,既然我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工作,那我们就先忍着好好读。可是我们的内心还是很纠结的。
无论是顺从环境还是反抗环境,当我们这么思考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脱离开环境本身。这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假设:
外在的环境是决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环境时,我们就没有在做心理的选择。这时候,你很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
所以有时候,选择需要我们回归内心。
对于这个男生来说,该怎么做决策呢?
一、从“经济选择”到“心理选择”
在说选择之前,先来说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有无数个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有幼稚的自我,有感性的自我,有开朗的自我,有悲观的自我。
而每一种自我的底色,都是由我们的周边环境所塑造。
比如你和好朋友在一起表现的尤其自信,善言。而和陌生的场合你会紧张的说不出话。所以说环境塑造了我们的底色(自我)。
那么最终我们要形成怎样的自我,要是看我们在经济上(风险、机会、收益、成本)的得失与权衡,是很难建立持久的心理发展的,因为经济权衡的结果是你可能还是固步自封,又因为经济的利弊其实只有真正经历了才知道确定的结果,所以经济选择是一个很不确定和不科学的事情,更重要的没有任何心理上的成长。而心智内心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所以任何人生重大的选择应该从经济选择回到心理上的选择。
二、心理选择的两大方面
1.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当下这一步选择对于未来有怎么样的帮助?
当他这么思考的时候,有些事情已经有变化了: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不是环境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他想成为的自己,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其实有无数个自我,你想成为哪个自我,就用不同的条件和故事去塑造自己。
人没有确定性的自我,而是人的一生经历在塑造自我。无数个自我在不断的人生选择中得以形成。
所有的道理都很多,但是我们应该遵循什么道理,从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其他变得不再重要。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我们只会从它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志向来考虑它。
2.自我创造的思维: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就像你在画一幅画,你心里有关于这幅画的理念,这常常是很抽象的,你只有在一个个选择中,才能把它变成一个完整的现实。
如果我们用静止的思维想,也许我们会假设,冥冥之中已经有了两个完成的、不同的自我等待你去选择,或者有了两条已经形成的道路,一条比另一条更顺一些。
可是如果用过程思维去思考,你就会发现,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的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
而后面的很多步,要先等你走了这一步才会知道。
当你把选择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跟原先选择的关系就不一样了。这并不是说,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就不会犹豫了。
不是这样,决定仍然很艰难,但是你不会再被环境或者问题所支配了。
举上面的例子。
假如这个犹豫着要不要退学的学生将来的志向是要帮助非盈利组织做一些事情,实现助人的心愿,那他就需要思考:未来我要做的这个事情,需不需要博士学位,有这个博士学位会不会有更多帮助?
也许经过一番艰难的考量以后,他觉得不应该再读博士了,读博士没什么用,应该去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的经验。那他就退学了。
或者,如果他觉得未来需要一个博士学位,那他继续读博士,都有可能。
当他这么思考的时候,有些事情已经有变化了: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不是环境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他想成为的自己,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时候,他跟这个选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再拿我个人的故事举个例子:
我在早年刚毕业那会其实是在做一份医药销售的工作,并且因为我个人的努力和灵活,在当时获得的工资回报很不错,如果留下来继续做那份工作短期来看会很快在哪里扎根留下来的。但是有很大的问题是几个月的时间你就会发现这个领域的天花板没那么高,变得没有挑战。
而那时我比较喜欢马云,因为马云对互联网行业充满了希望和向往,在马云"未来不电子商务,将无商可务"那句话的激励下,我毅然决然的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尽管我不知道做什么比较好,尽管那时刚到上海工资很低,尽管我的职业技能毫无相关。
当下我已经成为互联网领域从业多年的人,也有了自己很多专业领域的高度认知和技能,以及创业经验。
此时我回想曾经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在我不懂的今天谈到的心理选择,和自我创造的发展思维的条件下,我依然激进的做了多年前的选择。
反问自己,我的总结是:
1.我要在年轻的时候尝试更多的可能,才有更多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建立自我。
2.我骨子里喜欢新奇,创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新奇事物背后蕴藏更多的发展可能性,这是属于我的机会,我不能错过。
总结来说,我是一个追求更多人生可能性的人,不安于现状,我需要更多的人生阅历和体验来增加我对世界的理解。所以,我做过媒体,互金,共享雨伞,和当下的区块链。我在每个新事物来临中,都重度去参与其中,看似都在追逐风口,而实质是因为我的个人价值观所决定,拥抱未来,拥抱不确定性,拥抱更多的可能,而这些行为的背后都可以用这种人格属性去解释。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只要搞清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能够帮助你实现这个个人目标的选择,那么我们的选择是不是就变得没那么困难?!
如果屏幕前的你还有更多其他的思考角度或疑问,欢迎留言一起交流关于选择这个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