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提纲】
1.“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在站或坐时要注意什么?
在坐的测试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就像经句上提到的“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勿践阈”,就是在站或者在坐的时候不要去踩东西,古代有门槛,你踩在上面那个姿势就很难看,你让人家觉得你很轻慢、很随便,而且东西容易坏掉,这也是一个惜物的态度。
“勿跛倚”,就是站的时候歪一边或者靠东西,这都很不好,当一个人连站都这么随意,这么随便,别人就不敢把重要的事情给他做,因为小事都这么忽略,办大事的时候也不可能突然变谨慎。一个人大的能力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抓起一个人不好的行为,都是从生活细节开始忽略的。
“勿箕踞”意思就是坐下去两脚不要开的很开,因为这样看起来很不文雅,假如是女性可能就要惹人非议。“勿摇髀”就是坐下来的时候别晃腿。
2.为什么一个人讲话要在那里晃?
因为他的内心焦躁不安,在跟你谈话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应付,是不得不做。比方说孩子的教育或者家庭夫妻关系,他都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一直都挂在心上,但是每天又不得不把那些必须要赶快去忙的事情做了,这样他的心就一直没有办法完全专注在当下。所以他一焦躁,身体就开始晃动了。
3.“揖深圆、拜恭敬”礼节的表现要遵循什么原则?
鞠躬的时候要拘下去,要90度鞠躬。这个鞠躬的动作要从内心出来,因为礼节不是做表面文章,要“诚于中,形于外”。
4.“缓揭帘、勿有声”是在培养什么学问?
“缓揭帘、勿有声”当我们在接帘子的时候要轻手轻脚,不要发出太大声响,因为人都是群居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我们的一举一动要不能造成别人的困扰,别人的烦恼,我们要有这样的敏感度去观照。当我们时时替别人着想,心也会越来越柔软,就是真正落实了仁慈之心。
我们要养成一种胆大心细的态度,在面对挑战时不要怕困难,很多动作尽量要放柔和,放恭敬。因为心细,做事很谨慎,自然而然就不会出状况,所以胆大心细都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始培养。
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而替人着想可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点点滴滴去落实的。一个人的修养是在家中培养,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落实。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我们的言语依然要放轻,放缓,这样习惯了,自然在公共场合就能做出优雅的举动。
5.教导孩子要秉持着什么原则?
孩子犯错是就是我们教育的好时机出现了,不可以乱发脾气。当我们有这个态度,自然而然就会欢喜的去接受这个姻缘。假如没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孩子犯错了火气就上来了,还是会想,老师已经骂过我了一笔勾销,所以下一次犯错的时候不要被老师看到就好。他不是从这个错误中去反省去改过,所以很多机会教育点,我们为人师的要好好把握住。
6.能力不够就不能弘扬中国文化吗?
诸位朋友,不要怕能力不够,等我们都有能力了再来做已经来不及了,家庭社会都乱了,到时候你想做都没机会了,所以我们要保持着“做中学,学中做”的态度,因为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不要再让下一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
【引用经句】
1.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坐如钟 。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诚于中,形于外 。
《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4.胆大心细 。
《旧唐书·孙思邈传》: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5.慎独 。
《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7.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
8.有缘千里来相会 。
9.教学相长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自立自强 。
11.做中学,学中做 。
12.禁于未发之谓豫 。
《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心得体会】
1.为什么我们会遇到这么多好的长者、老师?遇到是结果,原因在于有恭敬的态度,有一份心。当我们有善良的存心,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垂爱,会有很多有道德的长者来帮助你。
2.一个人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或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3.我们要抱着“做中学,学中做”的态度来帮助身边的人,争取不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我们的遗憾。
4.孩子犯错是我们教育他的机会点,所以不可以意气用事,不可以发脾气。这叫“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预防法。孩子犯错以前,我们要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他。当我们还没有从事这一份工作时,就已经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这是慎于始,也是“禁于未发”,是预防的态度。
5.当一个人有承担责任的心,他就会进步得特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