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无聊就思考了一个问题,一个关于餐饮行业的问题,下面我从背景和现象、分析与总结三个部分阐述一下我的思考。
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家乡的餐饮行业消费者群体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背景和现象:
家乡是一个四五线的小县城,由于家里是做的酒类生意(二级代理商),因此和一线的餐饮行业接触较多,而我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因此对于家乡的餐饮行业变化还算非常清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中餐店(又分为普通店和高档店)、火锅店(无特殊划分)、烧烤(无特殊划分)。而五六年前的现象是生意注意集中在中餐店的普通店,中餐店的高档店占少量份额,火锅店和烧烤店也分别占少量份额。而如今的现象则是中餐店的普通店生意锐减,高档店和几年前相比保持稳定,火锅店增加了一些,烧烤店则是大量增加。由此产生了上面的核心问题。
分析:
对于现象的定量分析(金额假定):从餐饮消费来说,假设县城的整体消费总量保持不变(实际上为每年10%左右的增加)假定总额为1000万,五六年前的分配比例大概为中餐店700万(普通店600万,高档店100万),火锅店200万,烧烤店100万。而如今的分配则是中餐店普通店200万,火锅店300万,烧烤店300万。
首先从客观因素(公费消费)分析,由于这种小县城,公费消费可以占取很大一部分(这里的公费消费指的是官员主动公费消费和其他人请官员消费),这部分比例据老爸评估可以算作大概300万(主要是中餐店的高档店100万和普通店的200万)。那么,真正由消费者群体自发消费的总量则是700万。而这700万的分布在五六年前是中餐店(普通店)400万,火锅店200万,烧烤店100万。而由于今日公费消费的打压,这300万可以减为100万,按照这个逻辑,理想型的分布应该是中餐店普通店400万,高档店100万,火锅店200万,烧烤店100万。而实际的情况则是普通店200万,火锅店300万,烧烤店300万。
因此,问题到这里就变成了为什么人们的消费对象在五六年间的时间里从中餐店变成了火锅店和烧烤店?
我的回答是:在外面吃饭的主要消费人群属于25至35岁的年龄群体,在五六年前,这类群体是以70后为主,偏向于中餐较多,而少量的火锅和烧烤则永远是25岁至30岁的核心最爱。而五六年后,那群30至35岁的群体由于接近40岁,更加偏爱于在家吃饭,这部分群体就减少了。而五六年前25岁至30岁的群体五六年后则是继续爱吃火锅和烧烤(而且消费能力增强了)。而那一群新生的25至30岁的群体则是沿袭传统,偏爱吃火锅和烧烤。
总结:
第一:从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而饮食习惯的变化可以看出主要消费者群体。做餐饮行业也要分析主要消费者人群的饮食习惯,如果你想开一家餐饮,只有分析未来的这群人后才能更好地针对性开店。
第二:年轻人就是偏爱吃火锅,而当年轻人逐渐步入不惑的年龄后,会逐渐偏向于在家吃饭。
继续追问性思考:
第一:餐饮行业既然发生了消费结构的变化,那其他行业呢?是否也发生了针对这群25岁至35岁的年龄群体的变化?
第二:这种现象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只有在四五县小县城里才具有?
第三:如果想在家乡开一个餐饮店,未来消费者人群消费点在哪里?
第四:既然消费能力增加,可否提高中餐店的高档店的消费输出?
思考完毕,吃完饭就开始写下我的思考过程,写完觉得的确属于无聊中的思考。
仅供一乐……
02/0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