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五十起床,六点参加军训,与太阳赤裸裸地拥抱十个钟头,晚上参加完新生思想教育,自己回到有些清冷的宿舍,一头躺到床上,长叹一口气,得,今天的热情对待新同学计划又泡汤了。
夜深人静,自我反省时,你会否常有一种想法:面对老师,面对同学,面对爱人,面对陌生人,为什么我的嘴巴不能灵巧一点?如果巧一点,也许就不会有争吵,也许就不会有哭泣,也许就不会有孤独,也许我的生活将完全改观。然而在努力试着去训练自己的嘴巴后,现实像是西西弗斯神话一样,我们推着巨石上了山,它重又自己坠落山下,或因疲惫,或因时间。沉默寡言在我们疏远它几天后又成了常态。这个过程,只要我们始终身处社会,在短暂的一生里,将永不停歇的进行下去。
劳而无获,生而沉默,听着挺悲观的,但这篇短文并不是为了一泄寡言者胸中苦闷而写的。所以在文章正式开始前,请允许我稍微说几句闲话。
朋友,虽然我们彼此素昧平生,但在你接下来阅读这篇文章的短短时间里,可以放下一切束缚,在文字砌成的板凳上,给我悄悄说几句心里话。我不是心理医生,更不是健谈的人,此时此刻,我们只是一群聚集在篝火前笨嘴拙舌的小孩,彼此并无区别,财产、身份都阻碍不了这场聚会,沉默就是我们的接头暗号,文章就是连接我们的石桥。在篝火前面,让我们听听彼此的声音吧。
这世上有太多能说会道的人了。每进入一个新环境,当我们仍然在努力试图融入其中时,已经有人能够谈笑风生,指点群儒了。虽然他们可能还没记全人名,或者还没有我们热情,可当张嘴的那一刻,差距便摇摆着出现了——这当然无法令人心理平衡。都是一样的资历,一样的年纪,怎么人家行,我们就不行?
开学伊始时,同期的人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在嘴上表现比我们更出色,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我身上。有时,我对那些能说会道的人第一印象会很糟糕,觉得他们比较爱装,爱显摆。然而平静下来想想,其实并不是他们有多么讨人厌,多么爱装逼,我所有内心的负面情绪,都只是出于对自己笨嘴拙舌的愤怒,对他们巧舌如簧的嫉妒。
长辈对我们共同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因为沉默而脱离群众。然而不会暖场,不会讲黄笑话,不会幽默,甚至不懂怎么讲话的我们,要如何才能不脱离群众呢?长辈们给我们的又一建议是,说不上话,那就静静听着。可听着听着,好像谈话就渐渐与我们无关了,插话也插不上,却还要硬着头皮挤在话题讨论的中央,个中滋味,想必人人都有体会。
世面上教人开放自我,学会讲话的书有很多,然而,对有些人而言,不善言辞并不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面对笨拙的嘴唇,我们能做的真的就只有沉默么?现在,我就粗略地总结一下我对我们身上这个性格的理解。
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刘同跟所有孤独的人讲,要享受孤独。沉默寡言也会给我们带来孤独,然而我却觉得,不要去享受这种孤独。你一旦因为这个去享受孤独,那才是真正的脱离了群众,甚至有些自暴自弃的意味。
说实话,我从未觉得,应该把沉默寡言归入到糟糕的性格里去。何谓糟糕的性格?即不仅损人,而且害己。不善言辞让我们说话比较少,表现自己比较少,对他人无害,对自己也并没有那么夸张的影响。在许多文章里,作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论点,把工作不顺,升职艰难,生活苦闷都归结到沉默寡言身上。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只是一种推卸责任,为自己找借口的行为。
不容置疑地,每种性格都有其独有的魅力,沉默也不例外。我就认识一位话比较少,朋友比较少,但张嘴必成名言,朋友必是铁杆的人,他的魅力自不在那些健谈的人之下——沉默的魅力是要用心去观赏的。我们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那你就去适应环境”,这句话改一改,用到我们身上,就是如果你无法改变性格,那你就去适应自己的性格。既然沉默伴我们而来,又挥之不去,那我们就该接纳它,并让它璀璨发光。
只有多元,生活才会好看。正因为社会上并非人人都能口生莲花,所以历史上才会涌现许多沉默寡言却魅力无限的人。我并不想举他们的例子或者说什么鸡汤来激励大家,这件事没有什么激励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因为沉默而陷入迷茫无助歇斯底里中,原因就是我们让沉默为自己的失败买了单,擦了屁股,收拾了烂摊子。有的时候,不是沉默的性格拖累了我们,而是我们拖累了沉默这种性格。沉默也可以有很多友人,沉默也可以有优秀的工作业绩,沉默也可以得到上级赏识,关键在于,你到底适应不适应自己的沉默。换个角度看沉默,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讨厌,甚至有点可爱。我丝毫也不觉得这种观点是以我阅历少、接触社会少为基础得出的。因为如果沉默寡言就是一种糟糕的性格,那为什么至今这个性格群体没有被社会进步的大潮淘汰呢?为什么健谈的人没有独霸成功者的天下呢?
最后,我只想跟每一个沉默寡言的同学们再说一段话,权作为此文的煞尾:其实,长辈那句不要沉默寡言脱离群众是错误的。沉默寡言不会让我们脱离群众,因为如果你真的热爱每一个你身边的人,那么你就从未离开他们,而他们心里也会始终有你的一席之地。沉默并不丢人,只有当你把沉默当成是自己一切失败的替罪羊时,它才会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