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公司团队需要集思广益、发挥员工创造力时,大多数公司会把一队人马组织到一间屋子,给他们纸笔,让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点子。甚至有为了头脑风暴的头脑风暴,我就遇到过,本来打算去那家公司实习,同学朋友所在的一个公司,不大,进去第一天就来了一个头脑风暴,领导在白板上画了两条不平行的线,然后问我们想到了什么,然后五花八门的答案开始蹦出,最后领导说:“对,我们就是要经常这样联系,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我当时很困惑,这就是创造力?
其实,在现实工作中这样的“头脑风暴”不少,似乎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集合各种想法就一定能从成堆的想法中筛选出想要的那个。这种方法看起来具有说服力还在于,绝大多数有关创造力和创新的书籍都在腔调这个神话!市面上关于创造力的书籍,全都在传授怎样在短时间内向出大量的点子。
“头脑风暴神话”之所以如此流行,在于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构思想法的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而且构思想法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如果执行得当,说不定还真能从中挑出最新颖且实用的。但我们忽视了一点,就是头脑风暴很少被正确执行,有时甚至根本没有执行的必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头脑风暴,或快速产生想法、创意,是发挥团队创造力、产生新颖想法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创造力不仅是新颖的想法,想法还必须具有实用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创新。
那么如何来进行高效率的头脑风暴呢?
《X创造力:创意信手拈来之谜》可以给我们一些正确的指导,这本书认为提出一个有效的创意要经过八个阶段:
1、发现和定义问题。也就是你得找到一个好问题,什么问题是有价值的?
2、准备相关知识。无论是产生新颖实用的想法,还是对它们进行评估,都需要大量的相关领域知识。
3、收集可能的相关信息。领域内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有时最佳解决方案常常离不开领域之外的想法和理念
4、抽出时间酝酿。潜意识需要时间来出来搜集的信息,重新整合。
5、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酝酿之后,众多想法和连接浮现出来,产生新的关联。
6、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连接。很多创造性想法都来自对已有想法或发明的重新组合。
7、选出最佳想法。以既新颖又实用为标准。
8、展示想法。与外界交流,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转化和演变。
对照这八个步骤反观我们所谓的头脑风暴,大多是从第五个阶段开始,但并非经过酝酿后产生的,而是凭空想象,至于接下来的步骤则也很少正确执行。这只是正确进行头脑风暴的方式之一。
再以大型咨询公司IDEO举例,他们在为美国红十字会重新设计献血体验时,在开始构思想法之前,设计师们会花大量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市场上已有的产品,研究客户公司和用户群,挖掘现在正在使用及之后可能使用的技术,甚至还将约束条件列成清单。
初步调研完成后,还不是把大家想法聚集起来的时候。项目团队会深入生活,观察真实的人群是如何使用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或者新产品设计的原型。他们会注意人们会喜欢哪一种设计,讨厌哪一种,原因是什么。他们非常重视这个环节观察活动,甚至还雇佣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种学家,帮助研究用户是如何与当前产品交互的。
完成了市场调研和人种学家的观察研究之后,才到头脑风暴的环节。但即便大家的想法都很多,团队也通常不会马上组织大家七嘴八舌了抛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会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原型,将自己的理念可视化,然后设想顾客会如何使用产品,也就是自己首先对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估。
接下来,团队会仔细评估每一个制作出的原型,从设计师、客户团队、主题专家,甚至目标用户那里寻求反馈,反馈之后他们会对原型进一步修改。这个流程完成,最终的原型才被确定下来。以IDEO公司设计的鼠标原型为例,出标的滚轮最初是有黄油盘盖子上面的橡胶球制作而成,经过很长时间之后,这种粗劣的设计才由更高品质的产品代替。
一个优秀设计产品的出现,不可能是一群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抛出一堆毫无根据,不考虑可行性、实用性的想法就能办到的,在产生想法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随着想法的展示,它也会被进一步改善。头脑风暴只是产生一个好的创意的一个环节,并非头脑风暴本身使你更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