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关中是陕西人对渭河平原的称呼,这块土地因孕育了丰富的秦地文化,并拥有13朝古都的长安城(西安),因此,它历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古老、厚重。这块土地不仅是游览名胜古迹的好去处,更是了解西北民俗文化,比如剪纸文化、农民年画、皮影戏等文化之地。其中,面食文化别具一格。
关中的男人个个是块大身壮、皮肤黑心肠宽厚的兵马俑式的关中汉子,几乎每个人的食量都特大,因此也形成与其它地方不同的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通过面食就能看到他们的生存或者生活状态,也能体味到大西北的风土人情、民风的淳朴以及待客的热情。所以在畅游的同时,千万不要错过这里的面食小吃。当然最好去乡村。
说到面食,首屈一指的便是宝鸡的“臊子面”,而西府一带(当地古时有西府、东府之说)最正宗的,却要数宝鸡市岐山县的臊子面。何谓“臊子面”?外地人不知情亦把它称之为“哨子面”,其实风马牛不相及,此“臊子”非彼“哨子”也,后者哪有前者准确、形象呢。估计是口音误传的缘故。所谓“臊子”,把生肉切成“丁”状炒熟,里面放上少许酱油、“油泼辣子”存起来,到做面条的时候用来调汤。臊子面,“臊子”很重要,但更讲究的是汤。要做好它,要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皆的汤,非一般人所能操刀。
这汤既好,当然是少不了佐料的。油盐酱醋必须适中,最好是猪油和陈醋,“油泼辣子”也少不了;此外,诸如海带丝、油炸豆腐丝、生姜丝、葱丝,以及木耳、黄花菜这类东西,对做汤来说,更是锦上添“香”。味浓且香,色感也极佳,有这么多东西,这“汤面”能不好吃吗?所以,在宝鸡岐山一带做客,要是看到主人一下子端了十几碗,你可别被吓着、怕被“撑”着。一碗汤一两条面,你就吃吧。二十碗不行,十几碗的功力和“肚量”总该有吧。“光喋面别喝汤”,热情的宝鸡西府人会不断叮咛这句话。这是当地风俗。
扯面,因“面条如裤带”被关中人戏称为“裤带面”,又被称之为“biang biang面”。“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中国大概没有第二种食品因为有它,老百姓就生造了一个笔画极为复杂的汉字——“biang”。
记忆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挂个钩担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面食家族中,面皮、“锅盔”的地位也不低。在关中,面皮比比皆是,“软”的有,“硬”的也有——“岐山擀面皮”名气可不小。“锅盔论斤卖”,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它的名声也当当响。“锅盔”可不是新疆的“囊”,但比“囊”还要厚,吃起来还要酥,而且是论斤卖的。它是“羊肉泡馍”的最佳“搭档”。
诸如此类,陕西的面食品种还很多,而且很有特点,很能反映西北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能有幸品尝的话,请不要有所顾忌。就让你的胃,好好“受活受活”吧。
biang biang面的历史由来:
biangbiang面是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民间传统风味小吃。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扮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鱼池村,住在一家姓房的人家中,房家做了 一顿家常便饭,康熙吃后称赞不已,并询问做法,房家说了三名话:“红嘴绿叶玉石板,金色鱼儿浮水面,釜中两沸即成餐”……
biangbiang面在宝鸡:
在宝鸡,biangbiang面面条用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可汤食可干拌。
特点: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含有一定脂肪、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的面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