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纵宇一狼
境界,一个很微妙的词汇,既可以是人主观意识所能达到的高度,又可以是客观世界所能容纳的广度。
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宇宙运行自有其规律,然而不论是生活的长度,生命的广度,宇宙的纬度,不都是有一定的境界的吗?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这一观念,先生本是用它来描绘词的境界的,然而却引用了很多的诗来加以论述,所以,其所说的“境界”,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词。
王国维先生说,凡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自然之境,有人心之境。他从物与我的关系出发,总结出了这几种比较具体的境界,可谓是大手笔。
又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由此,更是加深了“境界”这一论述。
而他提出的所谓“人生三境界”更是流传甚广,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一、超越世俗
其第一重境界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婉约词人晏殊的《蝶恋花》,其词曰: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本是一阕思妇怀人之词,然王国维先生“断章取义”,从中截取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语,用以诠释人生第一重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正是由于世界纷繁杂乱,人与人的见识与眼光参差不齐,甚至是相去甚远。故而如何在如此“混沌”的世界中,找到自我,而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其第一重境界,就是要摒除杂念,超越世俗。只有“调”尽“碧树”,才可开我眼界,才可登高远望,望“尽”天涯路,堪破世俗,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你“独”上高楼的。
二、坚守自我
其第二重境界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语出自北宋婉约词宗柳永的《凤栖梧》,其词曰: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三变此词,本也是怀人之作,只是他塑造的是一个漂泊异乡的人物形象。王国维先生读词总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思念之语,然在他眼中就变成了人生必要的境界了。词中的“伊”已经不再是情人眼中的“伊”,已经升华为他认为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崇高形象了。
所以我认为,其第二重境界,是对自我的坚守。在韶光的流逝之中,为“伊”苦苦坚守,纵然是“沈腰潘髮”消磨尽,归得容颜憔悴、“美人迟暮”,也依旧“矢志不渝”,忠贞如初。
三、返璞归真
其第三重境界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语出自南宋豪放派集大成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其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稼轩在此词中,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他本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而王国维先生以超凡的眼光体会出此中真意,确实是真知灼见。
故而我认为,其第三重境界,就是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我初心不改,我忠贞不渝,我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寻寻觅觅”,在某一刻,我蓦然间便发现,苦苦追寻的东西,就在“灯火闹珊处”,进而有一种马放南山、人归田园、红尘迟暮之感。
最后,其开篇所谈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又是指的什么样的人呢?
所谓“大事业、大学问”并非是一种“小我”的成就,而是在于对真理的探求,对宇宙的追寻,不仅仅在于个人,而是致力于大众,服务于众生的人吧!他们拥有崇高的精神,宏大的理想,深远的目光。
而我于此人生三重境界中,体会到了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停留于表面,驻足于片面。
第二境界,穿透于纸张,察纳于本质。
第三境界,着眼于几点,放眼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