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1、
前几天,应小家伙要求,朋友圈晒了张照片——魔方一等奖的奖状,但随手抹去了孩子的姓名地址信息。
从小到大,给他在网上写成长日记,都是这么做的,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但昨天,啦啦留言:为什么抹去孩子姓名呢,这是什么心理?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是的,为什么呢?是什么心理呢?
认真想了想,还真找出了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几个理由。不梳理,也许自己都不知道。
2、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网上写日记,然后几个宝妈没事就互相点赞、送花、评论,特别是同学、好友,因为彼此熟稔,更是玩得不亦乐乎。
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一个闺蜜好久不更新了,好奇地电话过去,结果没讲几句,那边传来了哽咽但声。
那会,她家儿子也就一两岁吧,因为不小心,玩的时候被酒瓶扎伤了,伤得比较严重,刚出院回家。
在此之前,她一直很喜欢带着可爱活泼的宝贝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有一天还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看着照片里萌宝的样子,当时我们的心都化了。
但没人想到会突然遇到这样的事情。意外就发生在她眼皮子底下,她非常自责。
后来,孩子虽然慢慢好了,但她却突然觉得,什么都比不过孩子的健康重要,她只要安静地悄悄地陪孩子长大就好,她甚至自责说也许就是因为带儿子曝光太多了,太受人关注了,所以才会这样。
于是,她几乎是全面退出了晒娃的生活,我们就只能从她见面或偶尔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近况。
虽然觉得朋友的处理方式有点极端,但很理解她作为妈妈的那颗自责之心。保护孩子,妈妈的心总是恨不得能够360°全方位无死角,但让孩子参与各种媒体的喧嚣热闹,是好是坏,无从分辨。我们终究都是凡人,让孩子安静地长大,也是挺好。
3、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与网络、舆情多少也有很多联系。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虽然大部分上网就是看个八卦瞧个热闹,但在现实中网络其实却真的是把双刃剑。
曾经看过上司因为网络帖子而焦头烂额的样子,也见过同事因为网友恶意留言而直接丢了岗位;更有甚者,回复个帖子,立即被人肉搜索,地址信息住房照片全部被公开。
提到网络,有一阵子我们几乎是风声鹤唳噤若寒蝉。
网络的力量,大到可以瞬间捧红一个数十年默默无闻的人;也可以瞬间洪水滔天淹没一个正常生活的人。
和菜头曾经看不惯朋友圈被晒娃刷屏,于是炮制了一篇晒娃有风险的文章,流传甚广。虽然他后来澄清,网络犯罪都是小概率事件,罪犯有网络搜寻这智商,都不需要去拐卖儿童了,这一切的动机莫过于用“安全”意识将晒娃的爸妈洗了脑,好让自己清净点。但这篇文章至今让人都心有余悸。
每个人对网络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看法。就是娱乐圈,有的明星晒娃晒生活晒得不亦乐乎,但同样也有人铁腕保护家人密不透风,让他们拥有一个纯净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孰对孰错,无从分辨。
大千世界,存在就是合理,有人信任网络,有人抗拒网络,有人顺其自然。我自己,因为性格上就比较慢热和偏安静,所以根源上可能也是终究不太信任网络吧。
4、
但在信息社会,不够敞开,也就同时成为了能量不足的一个原因。
无论是自己的生活、情感、育儿,一直都不是一个能够毫无保留敞开的人。啦啦也曾经问过,为什么呢?
是的,为什么呢?是因为完美主义倾向?还是因为本身对外界就一直保有戒心?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无论如何,因为了解,所以愿意面对和突破。
所以,2017年,给自己定下了新年任务,开通公众号,一来梳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成长,二来也是逼着自己慢慢学习不断地去敞开和分享。
但同时,也不着急,不自责,接纳自己的薄弱点,允许自己的安全感慢慢地去增长。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所以,心安之处,就是天堂。
敞开也好,保留也罢,都是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只有选择。而一切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这样的梳理和反思,祝福自己。
突然之间,想起仓央嘉措的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