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很忙。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目标。每天事情很多,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又因为把写东西的习惯捡起来了,所以又逼着让自己每天写一篇文章,虽然多数时候准备写的时候已经快接近十一点了,而且写起来也不太顺畅,常觉辞不达意,写出来文章阅读量也不理想。
但是我对自己说,虽然你也想签约,也想有更多人喜欢你的文章。但是当你自己的水平不够时,你需要做的只是多些沉淀,多读点书,多思考,多观察。
如果你的文章确实只是自说自话,对别人毫无意义,就是记录你眼里的生活及所思所想,即使没人看,但你把这个好习惯找回来了,这也就够了。长久地坚持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不难,但是也不容易。
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就是不简单。
曾经我也坚持写日记,曾经我也很喜欢读书。但是这些年,随着课业繁重,学校里各种大考小考,已经将我考干。
那个曾那么渴望有很多书可以读的小孩,从我心里走丢了。
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语文老师开始教我们写作文,写日记。没有人要求我,也没有人监督我,我自发地开始每天写日记。即使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初二,后因为初三要参加竞赛,每天被各种烧脑的奥赛题折腾得筋疲力尽,渐渐把记日记的习惯丢掉了。
也许那个小孩就是从那时走丢的吧。
小学时,我非常渴望看书,但是农村的孩子,家里并没什么书,所以看到电视里那些人家里有着整整一面书墙,我好希望我是那家人的孩子。
然而我爸爸并不喜欢我看闲书。他常说,曾经他也喜欢看书,而且记忆好,文章也写得也不错。但是由于他把大量时间花在读闲书上,其他课业一塌糊涂,以至于后来的人生都这么不顺。
也许爸爸就这样慢慢地把那个小孩扼杀了。我能感受到我心里有个空洞,填不满的洞。
但是即使我难过,爸爸觉得我就是吃饱了撑的。他觉得我小小年纪,有什么可不高兴的,没有养家的压力,也不用像那些早早辍学出去打工的表哥表姐一样,也不用去农田上干活,有什么不满意呢?
虽然我对他不满,但是我并无力去改变什么。
初中时期,情况略有改善,偶尔会有一些书看。记得初二的课堂上,我一个下午看完了《傲慢与偏见》,意犹未尽,觉得书太薄了。
然后把其他同学有的,凡是能借到的书和杂志都借来看了。小镇上唯一的新华书店,卖的还是教参类,图书馆也是没有的。
高中,我进了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城里的同学有很多书,不过大多都是青春小说。那时候新概念大赛名声大噪,当时是韩寒的《杯中窥人》得了冠军。那时候有很多青年作家的小说,《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那小子真坏》,《幻城》.....我把同桌那些书全都看了,然而我的成绩也一落千丈。从班级前十,落到数学不及格的地步。
慢慢我发现,我学文科似乎更轻松一点,虽然初中我理科也很好。但是高中的数理化我有点吃不消。但是我爸爸一直希望我读理科,他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论深信不疑。
于是,我的高中过得特别辛苦。每天六点多在广播的号角声中起床,一路都是小跑着的同学们,直到晚上十点多才能下自习,然后回宿舍洗澡洗衣服。
苦闷的生活里,更艰难地是要与大量的数理化生题目作斗争,时常被打败,每天都感觉行尸走肉一般。
我们没有时间去读闲书,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每天都会下发这种试卷,总也写不完。还有各种随堂考,大考小考。
艰难的日子里,没有父母的照顾(离家有点距离),也没有文字的慰藉,成绩也不是很稳定,生活就像灰色的。然后心里的烦闷,无处宣泄,都变成痘痘,爆了一额头。
或许那个小孩,就是那时完全的消失了吧。
然后读了一所一般的本科院校。选了一个理工科,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曾经那个自信的我,就一路被爸爸的期望逼着,一次次低头应和,然后变成了一个灰头土脸的家伙。眼睛里不再有光,只是平常的一个女子,只有驱壳。
挣扎了数年,我终于开始找到了方向。终于长大成一个可以担负起自己的人生的人了,父母说,你自己高兴就好。
心里莫名感激,多年后,我终于可以去找回那个眼里亮着光的小孩。
时常会想,这些年有过太多次偏差。或许哪一次选择不一样,也许我就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但是人生哪有这么多如果呢?兜兜转转,只是多走了一点路。我们不是有一生的时间,可以朝着心中理想自己努力么?
多年以后,我希望我还是那个眼睛里有光,心里有渴望的那个小孩。
无戒90天训练营第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