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脑外包进化史
小学与初中:努力背书,反复抄写,反复诵读,那个时候就是不断的写写写,总觉得那时候自己是个老实的娃,听话,爱学习,除了淘了一点,总感觉自己是完美的,估计自恋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哎,造孽啊!
高中:这个时候会耍小聪明了,对于文科的东西,往往是看个大概,当被老师点到名字回答问题的时候,通常是懵b的,这时周围的同伙就会小声的告诉我答案,当时我们有自己的方案,已经提前讲好如何配合,那我的要做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听清,并用嘴说出来,你说这算不算大脑给外包一部分了呢?或者说也是一种联机学习的形式?只是当我需要的时候,不能去翻书,而是从我的作案同伙那获取信息,好像有些像,就是出发点不怎么光彩,crying。
大学:我觉得大学阶段是学生生涯大脑外包顶峰时期。很简单,什么马哲啊,近代史啊,这些十分耗费脑细胞的学科,基本都是准备了一堆堆的小纸条,而我要做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写在试卷上,并别被监考老师发现。真心佩服当时自己的眼力,那么小的字居然也能看得清,也很高兴自己见证了考试作弊手段的蓬勃发展。
工作后:比如遇到什么新的概念,自己都会用本子记下来,给它注解;后来实在注解麻烦的要死,就汇总到一张电子表格中,概念+解释;再然后,依旧是电子表格。概念+注释链接:到现在,直接添加到360网络收藏夹,我要做的核心就是有一点点印象,知道去哪找。
通过以上你会发现,除了要借助外部力量,外包大脑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是就是存在风险,第二是要做好自己核心要做的事。每一种外包都会存在风险,如果我的同伙被老师发现,不让他说话,那我就只能上吊的王八——干瞪眼了!小抄也是,被没收了怎么搞?利用身边的战友?那些人谨慎的很,谁不认识还给你抄啊。再说到记录新概念,你确定什么时候都有网络?什么时候都能任意打开电脑?现在从个人角度换到企业的角度,很多企业的很多业务都是外包的,比如广告,比如某些营销活动,等等这些,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企业是要有各个角色的,但几乎99%的企业做不到这点,他们需要将这部分大脑交给别人的大脑来处理,一旦这些合作方不合作了,企业该怎么办?这时,多手准备就是应该提前做的,洽谈多个相关合作商,开拓多种渠道,放在上面自己的例子就是多找几个同伙,多准备几套纸条,多备份你的文件。对于核心要做的,简单了,我们只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并真正的按照这个去做,去贯彻就好了,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个人和企业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走着走着就迷糊了,那怎么办?把基本原则可视化,放在自己的眼前,挂在办公室的显眼位置。
其实,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关于外包大脑和厚积薄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欢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