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与足太阴经(附:胰脏)
脾脏位于中焦,对饮食具有消化、吸收及输布的功能,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性喜燥恶湿。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足太阴经属脾络胃,所以脾与胃相表里。
1、脾脏的解剖及生理
(1)脾脏的解剖:
古代的解剖学认为脾脏居于腹中,重二斤三两。在脊背的第十一椎,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第十胸椎处。它和胃以膜相连,并在胃的左上方。脾的形状象马蹄形。至于脾的颜色,古代的解剖学也有过描述,即是“马肝亦紫”。关于脾在中医解剖学中的各种记载,基本上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脾所指相同。
(2)脾脏的生理
脾脏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藏意等方面。脾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水液的代谢功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分述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消化饮食,收营养,输布津液等作用。“运”有运动、运送的意思。“化”有变化的意思。在水谷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是人体内消化水谷,转化五味,排泄糟粕的器官,但是在这个消化、吸收、转运、排泄的系统唯有脾是属于脏,所以在消化器官中它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古人把脾比作管理仓库,供应给养的官。
脾主运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表现在运化水谷精微方面: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和运输过程的描述。因为脾可以帮助胃消化饮食。水谷入胃里,在胃中只起到受纳和初步消化的作用,此时的水谷不能变成为人体所能够吸收的形式,只有在脾阳的气化作用下,才能把水谷精气游溢或分离出来,被分离出来的精微之气,通过脾吸收到体内,然后又在脾气的升清作用下,使精微之气!归于肺,而输送到全身。所以脾在运化水谷精微中起着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变化,并分离出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形式,同时也超着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并转输到全身的作用。因此胎儿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天起,脾脏就肩负着重大的史命,即人要靠脾来提供各种营养物质赖以生存。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四肢百骸及皮肉筋骨所需要的营养和气、血、津液等物质生成所需要的供养,部不能离开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这也说明了脾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其二,是指表现在运化水液方面:运化水液是说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维持休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在脾气的升散作用下,还把含水分的营养物质即津液运送到周身的各个组织中去,以滋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再把代谢后人体已不需要的水液,下输到肾,由膀胱排出体外。脾通过运化水湿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这样既保证体内各组织所需要的水液的濡润,也不致于有多余的水液在体内滞留,从而维持了人体内水的平衡。所以脾和体内组织中水分的吸收、输布及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脾主运化,无论是运化水谷精微还是运化水液,都是由脾气的升清作用来完成的。脾主升清是说脾气有促使清气升散的作用,实际是对脾的吸收功能的一种描述,也是脾脏气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首先谈一下脾是气的生化之源的问题。
脾在五行中属土,古人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发万物的根本。从人体来看,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正是胸中的宗气和人身的真气,在生成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而脾为气的生成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所以脾是气的生化之源。其次再谈一下脾是血的生化之源的问题。因为血是由营转化而来的,而营气是来源于脾所生化的水谷精微之气。《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水谷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以后,其精微之气在上焦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以营养周身,这独行于经隧的精微之气就是营气。这实际上就指出了营气是出于中焦,是脾主运化产生的物质。因此营气化生的多或少,会直接影响血生成的足与不足。脾为血液的生成提供了原料的基地。
临床中脾阴虚者,因不能滋生血脉而造成血不足者多见,这说明脾和血的关系密切是血的生化之源。由于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得到营养的源泉,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统血:
脾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而且脾气还具有统血液,使血液能够循经而行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褻血。”“褻血”是指脾有裹护血液的作用,后世称谓“脾统血”。“统”有统摄、控制的意思。血液的循经运行之所以不溢出经脉之外,全赖脾气的统摄。因为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气是血中之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所摄,因此脾有维持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的作用。所以《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血在经脉之中上下运行,是依赖脾气的升清作用,脾阳虚就不能统摄血液,而使血液溢散于脉外,而出现种种出血的病证”。临床上遇到脾不统血,血不归经的血症,经常釆取引血归脾或升提脾阳,温运脾阳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脾统血的意义。
脾藏意:
脾藏意是说脾的功能和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间有联系。《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脾藏营,营舍意”就是“脾藏意”的意思。“意”是在心支配外物时,所留下的记忆。因此它是能使人知道怎样适应寒温和调节喜怒的一种思维活动。古人将脾脏比作谏议之官,就说明脾对事物有思虑的作用。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脾伤则意也会受伤,意伤则会使人精神烦闷,记忆力衰退。所以脾藏意不仅说明脾具有对事物的考虑和记忆,对适应外界环境,调节人的情方而的生理功能。而且说明“意”是赖脾阴以滋养,赖脾阳以盛。只有脾脏的精气睚盛,人的记忆力才强健。这就“脾藏意”的生理功能的意义
2、足太阴经的循行及生理
(1)足太阴经的循行:脾的经脉叫足太阴经。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末端隐白穴处,沿着大趾内侧的赤白肉际循行,过大趾本节后的半圆骨,上行到内踝的前面,再向上循行,经过小腿肚,沿着胫骨的后面循行,和足厥阴经相交后行于足厥阴经的前面,接着沿膝、股部内侧的前缘上行,进行腹部,与脾相连并联络胃腑,然后上行通过横膈,挟食管两旁循行到舌根部,此脉散于舌下而终。
它的一条支脉,又从胃上行,通过横膈,流注到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经的生理:足太阴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脾脏的气血,联系并濡养与脾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因为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的趾端,上行入腹以后属脾,所以它以通行脾脏的血气为主。因此《灵枢·经脉篇》有“脾足太阴之脉”的说法。即指出脾与足太阴经的生理关系。另外,足太阴经也维系了脾脏的正常生理活动。足太阴经属脾。它的别行支脉注入心中,因此脾的游溢精气,把水谷精微之气及津液上输于肺,营气上注于心的功能活动,都离不开足太阴经的运送作用。另外水湿的运化,也不能离开足太阴经的行,所以足太阴经维持了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足太阴经的循行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到脾脏的运化功能及生化气血的功能。还可能造成血溢于外而出现便血、经血淋漓或血崩等病症。因此足太阴经脉是维系脾脏正常生理活动的关键之一。
足太阴经维系并濡养与脾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器官。足太阴经循行在下肢内侧的前方部位,并联络着口、唇、舌、咽等组织器官,因此它通行的脾脏的血气,相继被送到这些地方,使四肢、肌肉、口、舌等都能得到脾的血气的直接濡养。从而完成它们各自的生理活动,如四肢运动灵活有力,肌肉健壮,口的开合正常等等。如果足太阴经的经气上逆而不能正常运行,那些与脾有密切联系的组织器官就会失于脾的血气濡养,而岀现四肢痿废无力、肌肉娄缩、舌痛、足大趾屈伸不利等病症。
总之,足太经脉以运行脾的血气为主,并联络和濡养着脾脏及其所属的组织器官,使它们能够完成各自的正常工作。但是足太阴经还需要依赖脾的血气的濡养,才能够正常的运行并发挥它联络脾与各个组织的作用。
3、脾与其它组织器官之问的关系
(1)脾与肌肉的关系:脾主肌肉是指能主导肌肉组织的生理活动因为肌肉的生长和发达丰满,主要是依赖于水谷精微的滋润和濡养,而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所以脾的运化机能正常,那肌肉的营养就充足,肌肉則丰满、润泽。如果脾的运化机能袞弱,那肌肉的营养就不足,肌肉则消瘦而无泽。因此有“脾主身之肌肉”的说法。临床中如肌肉痿软、眼脸下垂不举等病症都是和脾气的虚弱有关,说明脾主肌肉在临床中是有实际意义的。
(2)脾与四肢的关系:牌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就是说人体的气用于外;集中表现在四肢的活动方面。因此四肢的运动是依赖胃中阳气的作用,但是此阳气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输送到四肢。因为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消化还不能直接使水谷的精微输送到四肢,只有经过脾的吸收、输布,才能使这些营养物质传到四肢的肌肉、筋骨等处,四肢才能够动作。所以说“脾主四肢”。如果脾气足,那么四肢健壮,动作灵活有力。如果脾气虚弱,则“四肢不收”,轻者手足运动不灵活,重者不能行步,身体沉重。
(3)脾与口、唇的关系: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口”是水谷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唇和口是连着的。环唇的边缘叫四白,四白以内为唇,所以口唇与口一样和脾的联系密切。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时,则口唇能得到脾的血气的滋养而表现出红润光泽。当脾的运化功能衰弱时,那口唇就失去了脾的血气的滋养而表现出苍白、枯萎不润泽。如果脾脏有热,那就会出现口唇紫色而发干。如果脾气衰竭,那鼻唇沟就平了,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唇反人中满。因此脾的血气之精华表现在唇上,并营养口、唇、舌等组织。但同时唇的光泽、颜色的变化及功能的变化,还可以反应出脾的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所以有“口唇者,脾之官”的说法。
另外脾气通于口,脾的经脉之气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唇与舌对饮食物的味道有品尝的作用。而且舌与唇都是肌肉组织,所以它们一方面得到脾的血气的濡养,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脾功能的正常与否。如果脾的功能正常,那人的食欲就旺盛,想吃东西并且吃得很香,口味正常。如果脾的功能失常,那人就会出现不欲饮食,口淡乏味的情况。因此说通过口、唇、舌可以考察脾的功能正常与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足太阴经是脾与肌肉、四肢、口唇等组织器官的联络系统。如果没有足太阴经的联系作用,脾与四肢肌肉、唇、口等组织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小的有机整体,脾的血气就不会输送到这些组织器官中去,四肢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不用”的病症。肌肉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消瘦娄缩的病症。口唇得不到脾气的濡养,就会出现饮食失常等病症。脾的运化水谷、统摄血液等生理功能也会出现异常。所以无论是脾还是其它的组织器官都不能发挥它们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威胁着人体的健康。只有足太阴经这个中间的媒介正常的工作着,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它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任务。
附:胰(脺cuī古同“脆”)
脺即是胰脏。《內经》无胰脏的记载。
《难经》在论述脾脏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记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有散膏半斤”。此散膏即是胰脏。说明胰的位置是附于脾中。
晋代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猪胰作药。
到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胰,他说:“颐音夷,亦作胰”。“生在两肾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赖之,故称之颐。”他认为胰即“命门,是三焦的发源地。清代的王清任仍把胰当作脾。后世对于胰和脾亦混为一谈。以上是历代对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