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春节成了我们这里的相亲季,隔三差五,你总能听到一些这方面的消息。
最近,我的一个熟人就做了一回媒。
年前酝酿了好几个月,在她的一番“跑断腿,说破嘴”之后,男女双方终于在腊月的一天被安排上了“见面”。男孩高大帅气,女孩文静秀气,初次见面,双方的第一印象都不错。于是,按照我们这边的规矩,女孩去了男孩家里吃午饭,男方为了图个吉利,也为了把关,七大姑八大姨请了一大桌。女孩临走时,男方照例给了女孩大大的红包作为“见面礼”,一个开开心心地给,一个高高兴兴地收,皆大欢喜!为了方便联系,男孩主动加了女孩微信好友。
就在大家觉得这桩婚事几乎十拿九稳的时候,第二天一大早,女孩给媒人打来的一通电话,让这场相亲匆匆画上了句号。女孩说了一堆道歉的话,并让媒人帮忙退回“见面礼”。媒人问起缘由,女孩只说没感觉。一句“没感觉”着实让媒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急性子的媒人赶紧在电话这头催促道:“聊啊!出去逛啊!处多了就有感情了。”“瞧家儿时不都看到了吗?哪方面不满意,快说呀!”
为了介绍这桩婚事,媒人可谓煞费苦心。男女双方离得远,原本素不相识,为了让双方“知根知底”,她“明察暗访”,将男方的家底儿和女孩的外貌了解得清清楚楚。因为她知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看钱,女看脸”是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她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男孩高中没上几天就辍学了,已经在外面“混”了近十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沉稳和老练,而女孩则是两年前才走出大学校园的待业青年,浑身透着书香气。按理说,在我们农村,两个人的条件都不错,但他们的人生道路迥然不同,别说现在女孩找对象普遍“向上看”,就是在过去,光学历的差距估计也不匹配吧。
媒人跟人说起这事时,总是满脸的疑惑和不解:“过日子又不用考试,认识那么多字有用吗?!”在她看来,还没换来体面工作和可观收入的文凭有什么用呢。什么学识、人品、素质、三观……这些摸不着看不见的软实力全不在考察范畴。
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在我们身边的相亲市场被无限放大,真的应了那些网络流行语:颜值即实力,颜值即一切。
记得几年前,我的一个熟人跟我提起她的准女婿,她一脸认真地说:“总体还行,就是戴了一副近视眼镜!”这让同样患了近视的我瞬间无语。后来没过多久就听说她女儿离婚了,想必一定不是戴着眼镜的缘故。
事实证明,那些以貌取人,太注重外在的婚姻大多不会走太远。
N年前我见证的那场相亲应该不是个例。
那是我上中学时的一天下午,放学回到家,我发现家里来了几位稀客,一打听才知道,我们家正在进行着一场相亲。原来男方早已暗中相中了这女孩,只是离得较远,双方又互不认识,而我父母跟两边都很熟,于是男方便来找我妈牵线搭桥。至今还记得,男孩的母亲第一次来找我父母做媒是个大年初一,刚刚下了一场很大的雪。
这是一场标准的中国式相亲,男孩没来,来的是他的母亲和家里的三女儿,女孩倒是一个人来的。因为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我父母事先生了一盆炭火,几个人就围炉而坐。
我想象不出那是一种怎样特殊的相亲场景。
我在厨房做着饭,男孩的母亲突然从里屋出来,凑到我跟前小声地说:“xx,去,把堂屋的灯打开,光线不好,看不清。”我虽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照做了。一百瓦的大灯照得屋里亮堂堂的,男孩的母亲就像ct扫描一样,从头到脚,五官长相、高矮胖瘦,360度无死角的,看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
忘了过了多久,有邻居来借东西,我妈出来招呼,男孩的母亲紧跟了出来,她向我妈反馈说:“还可以,就是耳朵下面有半个绿豆大的黑痣。”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比划痣的大小和位置。我愈发觉得离谱,相亲的姐姐虽算不上倾国倾城,但在我们农村绝对是不多见的漂亮女孩。[惊讶]
尽管是带了四只眼睛来的,她们还是怕看走眼,临走时又要了女孩的几张照片,据说是要拿回去全家定夺,亦或是拿回去与别的女孩作比较。
男孩马拉松式的相亲之路终于画上了句号。
后来的情况怎样,不得而知,我也不关心。我只知道,后来他们结婚了,再后来,他们又离婚了。
这些年,通讯发达了,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按理说,年轻人找对象更方便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圈子也越来越固化,所以,相亲这种传统的婚介模式依然盛行。我们身边甚至由此诞生了一群半职业媒婆,他们常常合作,资源互通。这样一来,他们手头的资源多了,成功率也提升了,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不过有一点在我看来更需要转变,那便是媒人的角色定位。
二十年前我陪一个朋友去相亲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那是正月初的一天,天气出奇得冷。我和朋友坐车赶往约定的地点,没想到刚下车,媒人带着一波儿人已经等在那里了。后来才知道,男孩的两个姐姐、大嫂二嫂,还有半大的侄子侄女都来了,少说也有七八人。他们齐刷刷地看向我们,这让我这个局外人都有些拘谨了。三言两语之后,在媒人的提议下,两个主角儿往街北的小河边去了。我本打算去街上逛一逛,可媒人带着那帮人说什么都不让我走。大概在大街上杵了半个钟头后,相亲男孩的姐姐提议去饭店里坐。这八字没一撇儿的事,怎么能随便吃人家的饭呢,如果没相中,我们不又秒变回路人吗,我一百个不肯,我清楚自己只是来作伴儿的,绝不能拖后腿儿。可心急的他们哪里会听我的啊,男孩的大姐从我背后一个环抱,连推带抱地把我“请”到最近的饭店里,她的高大结实让我毫无还击之力。
这一番粗暴生猛的操作着实吓了我一大跳!
可是进了店,才知道人家年后还没开张,她们又赶紧“挟”着我去找另一家饭店。她们边走边提防着我,好像只要把我紧紧地抓在手里,这桩婚事就成功了一大半儿似的。
寡不敌众,我只好就范。
那年头儿还没有手机,我没法与朋友联系,只好忐忑不安地坐在店里等消息。
后来,到了饭点儿,两个主角儿终于回来了。看到他们交谈甚欢,我们知道是有戏了。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饭后,我们打算回去,他们又像变戏法儿一样拿出了大包小包的礼盒,不接受就没法脱身,只好拿着。无功不受禄,拿了礼盒,刚刚放松的心又有了负担。
所幸,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
有时我在想,假如结局是另外一种,我朋友该怎么收场呢。
两个年轻人“见面”,可能是开端,也可能是结束,媒人如果能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