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白遮百丑”。在中国女人心中,白,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审美。
《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美女范本:本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诗经·魏风·硕人》则用“肤如凝脂”来描述。
而新世纪女人们对美白的执着程度,已经发展到只是颜色白还不够,能自成光源才好。
像这样:
这样:
甚至这样:
以女明星为鉴,广大中国女性在美白道路上的努力,让世人有目共睹。
抹了里三层外三层,觉得太没效率,还得吃药打针齐上阵,可它们真的有用吗?
△
不够白的原因很简单
从小黑得不行?要么是天生,要么就是晒的或熬的。
肤色的决定因素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看:
1. 先天条件决定白的极限,和变黑的容易程度;
2. 后天经营决定能黑成什么样。
很多人觉得自己从小就没白过,这可能是因为打记事儿起,就没注意防护。看看大臂内侧或大腿内侧皮肤,那的颜色才是本真的。
皮肤黑的“功臣”是黑色素细胞产出的黑色素,在人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经过酪氨酸的氧化而产生。皮肤颜色深的人,体内黑色素浓度高,得皮肤癌的概率也更低。
每个人体内的黑色素细胞数量都差不多,但活性不同,同样环境下产生黑色素的多少就不一样。
基因基础的不同,并不能决定人的皮肤呈现出来的颜色状态。黑色素的产生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
黑色素不是赖着不走的主。产生的同时,它也在不停地代谢。但如果代谢跟不上产生的效率,肤色看起来就深了。
除了晒黑之外,因为营养不良、挑食、缺乏运动、熬夜等生活中的不良积累,也会让人肤色暗沉。血液中含氧量过低,新陈代谢不畅通,就会显得人面色蜡黄、铁青。
脸色不好,人的心情也会随之低落。束手无策时,大多数人就想着从美白产品入手。速战速决,越快越好。
殊不知,这不仅南辕北辙,而且是主动往坑里跳。
△
速效美白产品都在唬人
皮肤的新陈代谢周期有28天,再贵的精华和面霜都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可还是有诸多“神效化妆品”号称能瞬间赶走沉积的色素:
1. 涂抹式:重金属超标
早在夏朝,女人们就涂抹铅粉来让自己看起来更白。但铅作为重金属,会透过皮肤渗透到血液,并淤积在体内,造成头痛、痴呆、记忆力衰退以及对其他器官的长期伤害。
这和近代某些“高效”化妆品一样,重金属超标,短时间内能让人变白,但也会对身体也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西安国联质检技术中心检测员龙啸宇曾在采访中提到,汞可以抑制皮肤黑色素的生成,但若长期接触,就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危害,甚至有怀孕的女性使用了汞含量高的化妆品,使得汞离子穿透胎盘影响胎儿。
安徽某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戴宏在接受采访时说,“曾经有女性肾脏病患者去美容店美白,一个月之后就因为肾功能不好来医院检查。最后被查出血铅浓度超标100多倍,因为其使用的化妆品铅浓度超标200多倍。快速美白的化妆品中增白剂含有重金属铅和汞,这些对肾有着严重伤害。”
比起美,还是命更重要。
2. 面膜:荧光剂作祟
《被面膜毁掉的中国女人》一文曾提到,面膜“百有一用已是奇迹”,最好的功用也就是短时保湿。很多打着美白旗号的面膜,也是不出意料地“毁”人不倦。
有点儿黄的脸贴出雪一样的白?是荧光剂的效果。
如果经常使用此类面膜,经皮肤渗透的荧光剂,导致皮肤过敏都算轻的,带来对脏器的一系列危害才真的伤人。
3. 美白针:不科学、没保障,且不存在
比起功效,安全性得不到确认才更吓人。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款美白针获得批准文号,国家食药监局也未曾允许美白针作为医疗美白产品面世。可以说,美白针这个概念都是违法捏造的。
市面上美白针常见的主要成分有谷胱甘肽、维生素C、传明酸等,每一种单拿出来都是合法的药物,可随意配比后就美其名曰“美白针”,还得用输液的方式注入人体,就是在耍流氓。
没有科学依据能证明,这些原材料配比为多少就能达到美白效果。
而且在药理学中有种重要的概念,叫“配伍禁忌”,也就是禁止药物在体外随意搭配。任意两种成分的混合,都可能使原本药效消失,或生成不良产物。
所以,把几种药剂随意配在一起,甚至是中药和西药混合而成的美白针,无法让人明确被注射进血液后会产生什么作用。
但如果浓度过高,美白针中的成分就会对身体产生巨大伤害。
2013年,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曝光,多位消费者注射美白针后出现了不良反应:
成都的王女士花了49800元购买美白针,注射一个疗程10针后,不仅没能淡斑,皮肤却更加粗糙;
江苏的李女士在仅仅注射4次美白针后就腰酸难忍。一检查才发现,肾功能已被损伤……
脸没白,肾就已经受不住了。
美国食药监局(FDA)也曾在2015年发出警告:美白针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汞超标、损害肾脏、神经系统、甚至危害胎儿等。FDA没有批准任何注射类的皮肤美白药物。
看似高端,美白针剂单支成本也就50块,一个疗程8支也不过400元,可加上了精包装,到消费者手里的美白针就能卖到上万。
没本事,还没“文凭”,更没操作规范,如此霸占市场的美白针,荒谬至极。
△
速效美白产品有市场撑腰
研究机构Global Industry Analysis在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每年美白产品的使用量为422.7公吨,打败了印度和日本,位列亚洲首位。
庞大的消费需求背后,是人们对变白的执着心理。
白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意味着体力劳动少,社会地位更高,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女人就开始用生命追求白。
到了现代,美白效果已不是唯一的好物标准,美白效率更是王道。“一夜暴白”成了追求,才让美白针、美白丸等注射、内服类美白产品成为了市场中的黑马。
就像减肥药、生发水,美白产品要是凑上医疗的边,就显得高端让人信服,可事实是只有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相应效果,所以搭配混合后功效被夸大,消费者也没有被告知副作用。
以某大热日本美白丸为例,其中含有含维生素C、L-半胱氨酸等成分,它们在理论上确实有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却也是在日常食物中就能摄取的。
是药三分毒,如果身体里不缺,又过量服用维生素C、L-半胱氨酸,除了干扰自身调节机制的平衡,还会增加过敏、患结石、以及血栓的风险。
小部分人用了之后正好变白了,只能反映个体差异。不合科学道理的“高效”美白产品用久了,普遍还是会带来危害。美白产品被夸大功效后,代价就要由消费者承担。
△
正确的美白姿势
和武功不同,美白从来就不是“唯快不破”的一件事,而要细水长流。
正统美白的套路是:
1、防晒。
擦防晒霜、戴帽子、用遮阳伞。防晒霜的厚度和补擦的时间都很重要,出门前30分钟擦一次,10分钟后再擦一次,这样防晒霜才足够厚,不会像渔网一般。持续在户外的时间,每2-3个小时就要补擦。
2、保湿
保湿也是在保护皮肤表面,补充了角质层的水分,会自然而然地让人看起来气色饱满,皮肤有光泽。
3、使用有保障的美白产品
美白产品的原理,一般是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促进黑色素代谢。长期坚持使用,原理上的确能让人变白,极限就是大臂内侧皮肤的颜色。另外,不建议依赖这一方法。毕竟黑色素能帮皮肤抵御紫外线的侵袭,如果长时间抑制黑色素的产生,也会让皮肤更容易晒伤。
以上三点到位之后,还要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才能达成美白大计。
除此,有一招更快的:打开修图软件,曝光加3档,磨皮拉到顶。齐活。
总之,现存的美白产品不能让人一夜变白,或是一劳永逸,否则P图软件公司早就倒闭了。
再或者,希望你能有这样的底气:
参考资料:
[1]"Mel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ResearchGate. Retrieved 2017-09-25.
[2]Brenner M, Hearing VJ (2008). "The protective role ofmelanin against UV damage in human skin". Photochemistryand Photobiology. 84 (3): 539–49.
[3]Parrish JA, Jaenicke KF, Anderson RR (1982). "Erythema AndMelanogenesis Action Spectra Of Normal Human Skin".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36 (2):187–191.
[4]Agar N, Young AR (2005). "Melanogenesis: a photoprotectiveresponse to DNA damage". Mutation Research. 571 (1–2):121–32.
[5]Whiteningeffect of a dermocosmetic formulat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study on melisma. L. Thirion, C. Pie. Pie C. PiePieud and G.E. Pied G.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6, 28, 263rch.
[6]Effectof Arbutin on Melanogenic Proteins in Human Melanocytes. Ashok K. Chakraborty,Yoko Funasaka, Mari Komoto, Masamitsu Ichihashi. 1998
[7]皮素色素代谢. 朱铁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
[8]化妆品重金属超标 小心你的肾[J]. 江淮晨报. 2013-05-27
[9]8款面膜重金属含量合格 专家:警惕"瞬间美白"[J]. 华商报. 2017-11-29
[10]L-半胱氨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酪氨酸酶催化动力学[J].方庆秋.科技资讯,2015,13(18):116-117.
[11]皮肤黑色素的产生及美白浅析[J].王玉林,何锦风,王维民,董银卯.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3, 36(02):33-35+49.
[12]万元进口美白针国内尚无正式批文医生建议不要打[J].王皇, 刘雯, 赵洋.中国品牌与防伪,2014(8):83-83.
[13]“美白针”注射须谨慎[J].卢舜茜.中国消费者, 2011(5):51-51.
[14]中西药物药理学药动学和药物化学的配伍禁忌. 贺德勇,孙秀丽,刘玉兰. 2003-11
[15]泌尿系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刘林伟,张国玺,邹晓峰.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 37(01):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