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不过是两个凡夫俗子,如此罢了。”
她点点头:“我们相遇得太晚。”
----这是安妮与汤姆终于无法克制彼此压抑的情感,在河边拥吻之后所说的话。
“我们相遇得太晚”-----这一句真是无比伤感。是谁说过:“只有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爱情才能修得正果”?而中年人的爱情却总是来得那么的不合适宜,正确的时间里没有等到正确的人,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之时,与那个正确的人相遇,却是“一切都已太迟”。
同样是一部描写中年人爱情的美国小说,更多的人知道《廊桥遗梦》,那部红极一时的电影及小说当年赚足了不少痴情男女的眼泪,相比之下,《马语者》的小说及电影则寂寞得多,不过在我看来,就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可读性来讲,《马语者》是远在《廊桥遗梦》之上的。
《马语者》的电影在多年前看过,影片风格含蓄,唯美,蒙大拿优美的西部风光让人心醉,主演都很棒:饰演母亲的克里丝汀•斯科特•托马斯是《英国病人》的女主角,而饰演女儿的斯嘉丽•约翰森,如今已经是美国当红女演员;男主人公的扮演者也是本片的导演罗伯特•雷德福,他曾主演过获得七项奥斯卡奖的《走出非洲》----这样的一部片子想不好看都难。然而在看了小说之后,发现相比小说,电影还是逊色了许多,真是让人感慨:文字的魅力有时候真的是影像所无法替代的。
先说说故事:安妮是纽约大都市一家杂志社的女强人,有个当律师的丈夫和一个十三岁的女儿克蕾斯。克蕾斯酷爱骑马,然而在一次与伙伴骑马时遭遇到意外,伙伴在事故中丧身,克蕾斯失去了一条腿,而她心爱的马儿“朝圣者”也受了严重的惊吓。意外让这个原本和谐的家庭失去了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为了拯救心理和生理都遭受了严重创伤的女儿和“朝圣者”,固执的安妮驾着车,带着女儿和马儿长途跋涉来到蒙大拿州的牧场找到了传说中的“马语者”汤姆布克,期望“马语者”能将马儿治好,从而将女儿从那场事故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汤姆是个有着非凡人格魅力的牛仔,在调训马匹上有着独特的方法,这缘于他的坚韧、洞察力以及对于马的挚爱与理解。汤姆想尽一切办法,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奇迹般地让马儿获得了新生,也带领克蕾斯走出心灵的阴影,恢复了自信,横亘在安妮母女之间时间已久的积怨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安妮与汤姆的爱情也在彼此的理解与默契中悄然滋长。然而世俗的道义与责任还是阻止了他们,知道了真相的克蕾斯无法接受这一切,骑马出走,汤姆为救克蕾斯,毅然迎向野马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和电影的区别在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正是整个小说精彩的部分。电影中没有安妮与汤姆共渡激情而缠绵的四天四夜的情节,故事在汤姆目送安妮离去的场景中便结束了。相对于小说,电影温和得近乎平淡了。据说,作者尼古拉斯.埃文斯写这部小说时,还未完成,便凭三分之二的书稿售出了此书的电影改编权,电影与书的结局不同或许是这个原因?还是导演压根就不忍心用这样一个残酷的结局?
还是回过头来说说中年人的爱情这个话题吧,提到此,忍不住还是要将它和《廊桥遗梦》做比较。《马语者》的爱情要比《廊桥遗梦》里的更合乎情理,它是有基础,有内容的,而《廊》中的爱情似乎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艳遇、一场刻意的感情出轨,欲望的成份大于情感。
其实,《马语者》绝非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安妮和汤姆的爱情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而小说作者所着力刻画与体现的主旨则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种种关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场事故改变了“朝圣者”与克蕾斯原本亲密的关系,“朝圣者”不再信任人,甚至没有了一匹马应有的自信。最初,安妮在听说“马语者”汤姆其人后,打电话给他说:“我之所以打电话来,是因为我知道你能帮助那些他们的马匹有问题的人。”而汤姆断然答到:“不,女士,我没有。”在一片沉默之后,汤姆又说:“情况正好相反:我帮助好些遭遇了有问题的人的马。”----这就是汤姆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马语者”的原因,他不是在简单地训练马匹,而是在阅读马的思想,正是因为懂得,“朝圣者”和克蕾斯在他的引导下才能走出困境,重新赢得彼此的信任。而安妮与克蕾斯因为长期以来安妮对工作的过分投入十分紧张的母女关系,因这场事故进一步恶化,成为一种互相对立的状态。汤姆的训马方式、他的言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安妮感觉到:“他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它,她和克蕾斯终于找到了彼此。”不仅如此,这扇门也让安妮发现了自我,让她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以及同丈夫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获新生的不仅是克蕾斯和“朝圣者”,还有安妮自己。
人与人,人与马,马与马,这些纠葛在一起的情感就如同汤姆手中那个神奇的绳结,看上去令人费解,可一旦知道了其中的奥秘,一切便了然于心。小说的结尾,汤姆留给安妮一个信封,白纸里包着这条绳子,纸上写着:“以免你忘记。”----刻骨铭心的爱,是在懂得之后才可能有的,中年人的爱情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