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地铁上看到书的最后几章,眼泪就不由地跑出来,赶紧关了电子书。晚上下班想着应该能看完,没想到刚翻了一页,眼泪又在眼框中打转,又一次关了电子书,明白这最后只能自己偷偷在家看了。果然,像有时看电视剧时会落泪一样,眼泪在脸上流了一大片,眼睛还要睁大看清每一个字。
书中从一对老夫妻收到一封久未联系的朋友来信写起,朋友的信中讲到自己因病将不久人世。男主人公因不知该回复些什么而只简单回复了一句话,希望朋友保重,轻淡的让人惊讶。
男主人公在去寄回信的途中,因与加油站姑娘的聊天,知道姑娘的姨妈也得了癌症,而姑娘凭祈祷的信念让姨妈得以康复。男主受到启发,没有回家,径直开始步行去看望病中的朋友,把徒步作为一种对朋友疗病的信念。50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任何准备,甚至没有选一双合适徒步的鞋子,年过60的男主就此上路了。在出发前,他打电话去了朋友所在的疗养院,让护士代为转达他将徒步去看望朋友的事,让朋友一定要坚持等着他。并也向家中的妻子告之了自己已经上路的事情。
男主就这样走的,从开始脚底打泡毫无处理经验到后面自己可以在野外独自露营;从心里关注于每一步每天走了多少里还有多少里,到开始注意到身边的风景回忆起那些已经被自己遗忘的事情,想起自己与妻子的关系,与儿子的关系,与朋友的曾经。一个人走在路上,跳出了惯有的生活圈便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想自己平时没时间想清楚和想明白的事。
我以为作者这样的情节设计就会一直吸引着读者看下去,想象他们最后是否能大团圆的见上一面,朋友是否真的有奇迹会好转。
一路上,他会把自己要去看望朋友的事讲给询问他的陌生人听。而他也会遇到陌生人向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反倒是对陌生人更容易敞开心扉。他一路挑选着给朋友的礼物,也会寄回给妻子礼物。
中间他打电话再次给疗养院时,对方告诉他,朋友在听到他会来看她时,情况有了惊人的变化,护士让他一定要坚持下去,他们都在等着他。
后来,他的事因为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而成了共众话题,有人渐渐加进来,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那样有了一大群的追随者。而男主似乎越来越孤单,行走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为了平衡人群中的各种意见而不得不妥协接受被这些追随者刻意总结出的一些条条框框。后来,因为他提出来要去绕道看望一个曾在路上遇到的陌生朋友,而被自己的追随者认为是浪费时间,耽误进度。最终他的追随者们组成了另一支队伍,替他直奔向朋友的疗养院。在目的地,受到了当地的欢迎和媒体的报道,而他则被说成了中途就放弃了的逃兵。一切喧嚣过后,他终于又回归到了一个人,一个不再被众人关注的独行者。但他也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有意义。想到自己的儿子,想到自己的妻子,到后来想不起儿子的名字,想不起行走的目的,看不清要走的方向。在多绕了100公里的路,自己完全会被人们当成乞丐的样子时,他在疗养院的门铃前停下了,没有去按铃。(读到这里时,我真的害怕他就这样回去了。好在作者给了一个更加精彩的结局。)当他再次回来按下门铃时,疗养院的修女像是等他了好久一样迎他进去,好在她们没有让之前的那些凑热闹的人进去。
书的最后,朋友只有一丝气息,疾病已使她面目全非,他们已不能交流,仅靠着一份信念,做了最后的告别。
与其说男主是为了朋友康复而进行的一场朝圣不如说是为了找回曾经的自己。结尾,与妻子重新的握手重新的扶持,比看望朋友本身更有意义。像是自己的一种救赎。
书里前半段平淡的叙述,后半段高潮迭起,情节出人意料,对读者内心冲击不小。
那段追随者的部分让人想起每个人从孤独开始,经历喧闹,终将还会归于孤独。而属于自己的朝圣别人是无法真正懂得的,虽然别人能做足了像样的表面文章却永远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升华。
她爱过,也失去过,这样应该就够了。她触碰过生命的实质,也曾经游戏人生,终于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放下
生命,应该有怎样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