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岁月滋味格外浓郁的年代。
和90后不同,80一代印象最深的美剧不是温情幽默的《老友记》,也不是脑洞大开的《生活大爆炸》,而是一部科幻剧。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引进了第一部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播出后风靡一时,一时间影响力不亚于经典电视剧《渴望》《西游记》等。
国内引进的第一部美剧
《大西洋底来的人》的热播,让它一时间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多少年轻人效仿男主角麦克带上了“蛤蟆”太阳镜,玩起了剧中海滩上的玩具飞盘,而且开始对科学、海洋、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
87版《红楼梦》
80年代,热播电视剧虽然不断,《红楼梦》《射雕英雄传》《篱笆女人和狗》……但电视机还尚未“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当时能看到一台电视机,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如果胡同里有一户人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他们家就会成为邻里们闲时经常光顾的地方。
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胡同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尤为深厚。
80年代,虽然不是车马也慢的年代,交通依旧不便利,但那个时候的人,好像总是充满了精力,邻里乡亲的温暖,也总是如及时雨一般降落。
80年代,老街、胡同、弄堂都还没有被高楼大厦替代,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在记忆里最是绵长悠扬。
“冰糖——葫芦——嘞——”,小贩刻意拖长的腔调一出,孩子们就像藏在门后面一般,立刻出现,把小贩团团围住。
80年代长大的孩子有着集体记忆: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斗鸡、拍烟片、抽陀螺、抓子儿……
草长莺飞,孩子们放风筝、捉昆虫;等到鸟叫蝉鸣,热风拂过也带来冰棍儿,孩子们在水边嬉戏,捞蝌蚪捉鱼虾……
转过几个冬夏,质朴的游戏玩腻,孩子们也告别了童年。
孩子们把胡同当成自己嬉戏追闹的游乐场,年青男女则走进公园尽情释放压抑多年的热情。
他们穿上时髦的军大衣和西装,在公园跳着新近流行的舞蹈,脸上洋溢着明朗的笑容。
戴上蛤蟆镜,穿上喇叭裤,放一曲《Brother Louie》,一瞬间的恍惚似乎回到了80年代。
《Brother Louie》之外,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标志中国摇滚乐正式在1986年5月9日诞生了。
这首歌传到美国,陈丹青听得热泪盈眶:“这首歌是社会上所有苦逼和屌丝的心声,他给我们喊出来了。”
兵马俑方阵、摩天大楼、“小平您好”……崔健在他的演唱会上循环播放这些照片,似乎暗示着演唱者某些挥之不去的情结,而这些情结也在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心中慢慢滋长。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首都天安门前,绚丽的彩车,整齐的方队,威武的坦克,还有首次亮相的洲际导弹依次通过。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喧闹声,回头看去,一群朝气蓬勃的北大学生在行进的游行队伍中突然打出横幅——“小平您好”。
一句“小平您好”,一瞬间撞击了无数人的心灵,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反响和巨大共鸣。
- 追忆80年代 -
80年代的《童年》是罗大佑歌声里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1980年代的爱情》是土家野夫笔下“废墟上生长出来的美好时光”。
80年代的快乐,是阿凡提骑着小毛驴教会我们的:“我想做作业,但不是星期一二三,也不是星期四五六,更不是星期日。”
80年代的好,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