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爆竹声已经停息许久,阳光温暖的洒在原野上,白雪反射着耀眼的光。不觉间,这一年又过去了!这一年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以炫耀,也没有骇人听闻的新闻可以传播。我依旧在这样一个确乎是不平凡的年代过着平凡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又疼又痒的时代写一些不疼不痒的文字。
关于“年”,我想每个人都是清楚的,年就是用来的过的。我们的先人发明了节日,以便让我们劳苦的中国人结束往日的忙碌得以休息,而过年就是这些节日中最伟大的发明。
从小到大,已经经历了很多新年了。虽然年年都过年,但是不同的岁月必然有不同的感受。小时候过年是一种期待,期待吃好吃的,期待穿新衣服,期待得到压岁钱,期待不用写作业……而现在过年是一种等待,等待结束上一年的烦恼,开始新一年的烦恼;等待补回上一年的懒觉,开始新一年的懒觉;等待疗养上一年的伤病,开始新一年的伤病……
而今,再也找不到“年”的味道。所谓的过年就是:一群大人在一起喝酒,一群孩子在一起玩手机。你不必认识谁,认识酒就好了;你不必拥有什么,拥有手机就够了。
在我有限的可追溯的记忆里,过年应该是要祭灶、扫尘的,是要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倒贴福的,是要除夕夜团圆饭、守岁的,大年初一是要穿新衣发红包的。记得小时候为了十元钱的红包,见了长辈就会自觉的磕头;为了玩炮竹,经常会把新衣服烧出几个洞来;为了吃肉,把自己搞得几天不吃饭。但是,现在的我再也没什么期待的了。你给我一百元的红包我既不会高兴,也不会悲哀,感觉那是理所应当;你给我怎么精美的烟花爆竹,我也没有去点燃它的激情;你给我再好的山珍海味,还不如美美的睡上一觉在梦里留着口水。而这一切又是怎么了?是岁月变迁,还是成长所致?是我变了,还是时代变了?“年”还在,只是“年”的味道不在了。
除夕那天晚上,一边看春晚一边回同学发来的新年短信。每一条短信都是一份祝福,只是这祝福难免雷同。偶尔收到几条字句拙劣,文采平淡的短信却心头一热,因为这才是真正的问候。千言万语,如果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话,那样的问候不就像工业化大生产的一件件产品——它只是一件复制品。而发自内心的问候即使在短,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新年好,一个拱手抱拳的举动也是贴心的,也是一件情感的艺术品。一边回着短信,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一天会不会也成为一个程序,只要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搞定。而人会不会变成一个机器,每天做着重复的动作,没有情感,直到生命的尽头。
朱军在一个采访中说:“春晚对广大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种习惯,而成为了一种陪伴。”而我想:过年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传承;不仅是一种陪伴,也是一种归属。
“年”已经过去了,看一看手机,今天已经是农历的正月初八了。按照传统的习俗,今天又该做什么呢?窗外的阳光还是那么刺眼,它是为了照亮下一个“新年”吗?当然,下一个新年还会到来,只是“年”的味道越来越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