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钱币
世祖中兴之后,在货币问题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整顿由于王莽的币制改革和天下大乱后地方割据各自发行货币造成了货币混乱问题,在货币上实行西汉旧制。王莽花样百出的币制改革我们在之前已经提到过了。从王莽执政后期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开始,一些地方开始发行有自己地方特色的货币,典型的就是公孙述的“铁官钱”。
古语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割据蜀中的公孙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王莽建立新帝国之后,公孙述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之后,群雄竞起,公孙述在蜀中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脱离王莽统治,成为割据的诸侯。建武元年,也就是世祖称帝的同一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到了建武十一年,天下多数地区已经平定之后,帝国才开始了灭蜀之役,建武十二年,大司马吴汉攻破成都,诛杀公孙述,帝国的中兴统一大业才宣告完成。
蜀地富庶,不但产盐,而且产铁。公孙述割据期间,废除了各式各样的铜钱,设置铁官铸铁钱。这样一来,人民手中过去的铜钱无法流通,财富无形中全都被公孙述剥夺。这引起蜀地人民的恐慌,怨声载道。蜀地当时有童谣流传:“黄牛白腹,五铢当复。”须知,汉代人十分喜欢用童谣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发泄不满,特别是从西汉之后,一直到三国初年,童谣满天飞,虽然都是活人编的,但被人引用的时候往往说这是天意,这就和从西汉末年开始的谶纬文化的流行有莫大关系了。“黄牛白腹”是什么意思有争论,但“五铢当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那就是汉帝国使用的五铢钱要重新回到市场上来了,也就是说,在北边的刘秀政权一定会消灭公孙述统一全国完成汉室中兴大业的。
建武十二年世祖消灭公孙述一统天下,经过一番准备,到了建武十六年,世祖的亲家马援在陇西上书,建议恢复五铢钱。建议中说:
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
抛开五铢钱作为帝国中兴的标志不说,从王莽时期开始,国家流通的货币就非常混乱,加上公孙述发行铁钱,市场上的钱币种类繁多,给人民经济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现如今天下一统已经四五年光景,眼光老道的马援果断地提出要恢复五铢钱,整顿货币市场。
世祖将马援的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但大臣们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一共提出了十三条不能恢复五铢钱的意见,世祖见反对力量如此强大,暂时搁置了马援的建议。等马援从陇西回到雒阳,对大臣们反对恢复五铢钱的十三条意见一一进行驳斥,最后世祖接受了马援的建议,恢复了五铢钱。
是否恢复五铢钱,马援和大臣们争论的焦点其实还是在于中兴后的帝国是否要如西京时代一样实行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政策。前面说过,世祖中兴,是在诸多豪强的襄赞之下完成的。铸钱的利润巨大,要想让豪强们将铸钱的权利吐出来可谓难上加上难。币制越混乱,私铸就越普遍,豪强们通过铸币税得到的财富也就越丰厚。而马援则不同。马援是外戚,是世祖的亲家、显宗的老丈人,他自然要站在老刘家的立场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问题,所以才非常坚持统一币制,恢复五铢钱自然是最好的做法。
五铢钱从汉武帝开始铸造,行世久远,当然,中间插曲也多。汉桓帝初年,大将军梁冀执政,当时帝国遇到连年的灾荒,物价飞涨,有人建议铸造“大钱”来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被太学生刘陶上书制止。之后,灵帝铸了价值与五铢钱相当的“四出文钱”,被后世称作“四出五铢”。四出五铢形制精美,虽然与五铢钱价值相当,但比五铢钱略重,在钱背内郭四角铸有四道连接外郭的斜纹,如四路而出。这样,通过磨损五铢钱的边缘制造“剪边钱”就变得困难了。什么是剪边钱呢?从西汉开始,有人将五铢钱的边缘磨去,减少五铢钱的分量,磨去的铜屑收集起来,就可以私铸货币了。这样一枚五铢钱在不法之徒手中可以当更多的钱来用。四出五铢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无法通过剪边钱来收集铜屑、私铸货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货币的信用,打击了有能力私自铸造货币的豪强,于是就犯了众怒。史载“识者以为妖,窃言钱有四道,京师将破坏。”(插播广告:我的穿越推理小说《汉宫秋》中的重要线索就是剪边钱。)
不幸的是,真让他们说中了。灵帝年间,黄巾起义爆发,在之后,董卓上洛成功,废少帝、立献帝,废除五铢钱,改铸小钱,造成物价飞涨,一斛谷子价格到了数十万钱。此后,帝国在政治陷入混乱的同时,钱币的信用也一落千丈。历史,等待的是英雄的出现,而也只有英雄,可以在挽救天下乱局的同时,挽救五铢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