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素有“智囊”美誉且身为刘启心腹的晁错权势蒸蒸日上,文帝时代在诸侯问题上以强硬立场著称的晁错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汉景帝即位不久,晁错就主张彻底变更文帝时代的诸侯政策,改优容为削藩(附录1)。晁错在敦促汉景帝下定削藩决心时做了如下著名的论断:“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然而,晁错的激进削藩主张却遭到了大多数朝臣的反对。读史至此,不免觉得景帝初期的大臣们要么目光短浅而忽视国家长治久安之计,要么利令智昏而为诸侯收买而甘为代言。但是,历史真的是如此简单而荒诞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图1是汉文帝初年的诸侯王分布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庞大的楚国被划分为吴、楚和淮南三个部分,但是在战国时代一度与秦并称天下双雄的齐国版图基本完整。汉文帝时代的战略家贾谊和晁错正是根据这样的诸侯王分布格局,不断敦促汉文帝遏制诸侯王的实力,避免战国时代的重现。我们在中学历史课堂中也正是根据图1显示的中央与诸侯的力量对比而断言中央与诸侯王之间迟早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
图1 汉文帝初年诸侯王分布图
然而,汉文帝初年与汉景帝初年的诸王分布格局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巨大的变化让晁错有底气激进削藩,也同样是这巨大的变化让大多数朝臣反对激进削藩。汉文帝的诸侯王政策是平衡的,在以刘氏宗族家长的面目安抚和感召诸侯王的同时以分封诸子的大义名分合情合理地削弱诸侯。公元前164年,汉文帝以分封长兄刘肥诸子的名分将齐国一分为六,加上之前从齐国分割出来的城阳国,实力雄厚的齐国被分割为7个实力中等的诸侯(齐、济北、菑川、胶东、胶西、济南和城阳)。南方强藩淮南国也按照同样的名分分封给故淮南王的三个儿子,英布用来挑战刘邦的淮南国因此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和庐江)。
经过了汉文帝平衡且耐心的诸侯政策,汉景帝初年在汉朝建立后对于中央威胁最大的齐和淮南两强都因为分封而不复存在。如果汉景帝继续执行文帝的推恩分封政策,只需等到已经接近那个时代高龄(60岁上下)的吴王刘濞去世,仅存的具备挑战中央实力的吴国必然会步齐国和淮南国的后尘而被合理分割。这种分封诸侯王诸子的推恩政策既利用了诸侯王富贵子孙的私心又达成了削弱强藩的公利,实在是汉朝削藩的良策,难怪汉文帝的孙子汉武帝最终通过推恩政策彻底解决了诸侯王的潜在威胁。
然而,晁错对于这种以时间为代价的“消极”削藩政策非常不满,以强硬手段展现中央权威的激进削藩政策或许正迎合了即位不久的汉景帝急于证明自己的心理。晁错的论断:“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已经含有对诸侯王下最后通牒的意味,这自信来自于晁错对于汉文帝分封削藩政策结果的评估,东方强藩齐国一分为七而南方强藩淮南国一分为三,东方十余个实力中等的诸侯王要联合起来协同反抗中央的难度比起六国合纵抗秦还要难上百倍。因此,晁错自信,在中央咄咄逼人的削藩政策攻势下,诸侯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国不得不任由中央割去国内领土,纵然有一两个诸侯王起兵,也绝没有对抗中央和与忠于中央的诸侯国的实力。
善于分析利害的晁错却误算了吴王刘濞的个性。吴王刘濞虽然年迈,但在精神上却依然是属于秦末时代的人物,他曾经参与平定英布叛乱的战争,是景帝时代硕果仅存的有过战争经验的诸侯王。晁错四面出击的激进削藩几乎把所有的关东诸侯王都逼到了中央的对立面,习惯了文帝时代优容政策的诸侯突然遭遇景帝和晁错的“变脸”,反抗中央的情绪只等一个契机被引爆。年迈的吴王主动充当起诸侯盟主的角色,在他的穿针引线下,零散的诸侯国居然有七国同时起兵,吴王更是发动举国之力西进中原。一时之间,吴楚联军的气势居然不下于昔日刘邦苦于面对的西楚霸王项羽。
面对气势汹汹的吴楚联军,按照晁错既定的论断“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应该欣喜于自己预言成真并自信从容地调度中央兵力粉碎叛乱。然而,晁错却阵脚大乱,先是建议景帝亲征,而后又逆转了自己的削藩政策,主张以扩大吴国换取吴国罢兵,甚至为了转移压力准备将自己的政敌袁盎牵连入罪。晁错在七国起兵前的斩钉截铁与七国起兵后的方寸大乱恰恰表明晁错在推行激进削藩政策时根本没有料到诸侯王有联合起兵的可能。生活在距离七国之乱不远时代的司马迁就明确指出“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
1800多年后,清朝君臣在讨论是否撤销南方三藩时,在削藩问题上康熙皇帝说出了与晁错惊人相似的论断:“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年迈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反应也与年迈的吴王刘濞惊人地相似,康熙皇帝与汉景帝同样低估了藩王起兵的可能和声势。然而,康熙作为皇帝无需为自己的错误论断买单而晁错作为臣僚却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晁错作为汉景帝最亲信的大臣和幕僚却被腰斩而死,这出悲剧千百年后依然令人痛心。在震惊于汉朝皇权刻薄寡恩的同时,汉景帝和晁错为他们基于原则但是却冒进的削藩政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相比于文帝的平衡路线,汉景帝和晁错推行削藩的时候似乎真的以为削藩是皇帝做出割舍亲情的决断就可以瞬间完成的,汉景帝和晁错似乎根本没有想到以吴王为首的诸侯会以声势浩大的起兵来回应削藩,这才有了汉景帝割舍晁错的悲剧。当身穿朝服的晁错被诱至东市腰斩这一个人悲剧发生的同时,中华大地上一出激烈的内乱正拉开序幕。当晁错的急于求成迎面与刘濞的刚猛强悍相撞时,晁错和刘濞都被自己抉择所激起的历史洪流所裹挟,冲向自己命运悲剧的终点。
附录1
史记.吴王濞列传
及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馀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兄子濞王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